日前,贵州“村T”·民族时装周在黔东南州凯里苗侗风情园盛大启幕,这场以“山海同裳·锦绣黔行”为主题的时尚盛宴将持续至10月,致力于打造文旅融合的创新标杆。
从最初凯里50米的风雨长廊T台,到如今登上伦敦时装周、日本大阪世博会等国际舞台,贵州“村T”以独特的“非遗+时尚”模式让苗绣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不仅激活了全产业链的联动发展,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
身着传统苗绣服饰的群众自信走秀。(图/潘德玉)
火爆的贵州“村T”航拍图。(图/潘德玉)
贵州“村T”的火爆,离不开“绣里淘”非遗集市的强力支撑。这个聚集700余户商户、涵盖6100多种产品的交易平台,已成为苗绣产业化的核心舞台。
摊主们不仅售卖绣品,更向游客讲述纹样背后的文化故事——“蝴蝶妈妈”的传说、靛蓝染料的自然哲学。
开市两年,“绣里淘”已接待海内外游客82.5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亿元,老绣片价格翻番,绣娘月收入超万元。“以前绣品只能压箱底,现在通过直播一天能卖几十件!”摊主阿蕾兴奋地说道。
图为商摊在直播销售产品。(图/潘德玉)
“绣里淘”非遗集市。(图/潘德玉)
贵州“村T”民族时装周通过设计大赛、模特秀和文创展,将苗绣等非遗技艺转化为时尚产品。首届贵州“村T”·民族时装周组委会相关负责人陆红介绍,活动形成了“传承+创新+销售”的完整链条:绣娘接受培训,游客体验后直接购买,海外订单通过直播成交。这种模式推动苗绣产业年增长40%,带动3000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国际舞台的亮相进一步放大了“村T”的影响力。2025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苗族爷爷扛着木犁牵孙女登台的场景感动全网,“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深入人心。阿联酋华侨少年陈炫宇在研学夏令营中穿上苗服走秀的精彩瞬间,让国际观众领略了苗族文化的魅力。国外著名设计师主动签约开发苗绣联名款。
据统计,“村T”相关话题全网播放量已突破130亿次,央视多次报道并点赞“村里也有国际范”。
银发绣娘们通过巧手在家门口创收。(图/潘德玉)
“时尚是乡村振兴的新语言。”“村T”发起人杨春林表示。从风雨长廊的乡村T台到国际秀场,贵州“村T”不仅让苗绣走出深山,更让世界看见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未来,这条由“绣线”串联起的文旅产业链,还将继续为乡村振兴描绘出更加绚丽的图景,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德玉
编辑 曾书慧
二审 陈毓钊
三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