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际知名奢侈品牌迪奥位于深圳的沙龙精品店内,一组别具一格的沙漠风格藤编工艺品成为众人的打卡点。这些作品,由广西博白县博白芒竹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连将带领100名乡村编织师傅制作而成。据悉,这一笔国际订单价格达到200万元。(8月6日《南国早报》)
这200万元订单,不仅是一笔交易,更是一个象征——它标志着博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藤编完成了从田野到T台、从乡村作坊到国际高端供应链的华丽蜕变。这场蜕变,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注脚,也为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样本。
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焕新的核心引擎。如果说传承是出海的根基,那么,创新则是扬帆的动力。黄连将的成功,就在于主动拥抱变化,在传承中创新。比如,针对产品单一、竞争力弱的问题,她组织攻关,研发现代审美融合的家居文创;洞察欧洲市场对生态环保的偏好,她便主打“生态友好”,开发面包篮、收纳品等实用场景……正是这种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的创新,让古老的藤编焕发时代光彩,赋予了其走向更广阔国际市场的自信与实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乡村振兴的“造血”密钥。藤编从乡土工坊登上世界舞台,既为传承人群体开辟了稳定的致富渠道,更倒逼技艺在淬炼中实现质的飞跃。“公司+订单+农户”的组织模式,将零散作坊整合为竞争力单元;跨境电商与数据分析,让深山工匠直面国际潮流,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这条“藤蔓编织的共富路”生动证明,依托当地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乡村能够打造具有文化底蕴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产业的“自我造血”功能,也能为乡村注入更持久的内生动力,让振兴之路走得更加坚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载体。当博白藤编成为迪奥橱窗的艺术品,它已超越了商品范畴,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这并非孤例:天津老字号糕点在达沃斯论坛以寿桃新韵惊艳味蕾,重庆涂山窑玳瑁釉瓷器在大阪世博舞台闪耀光芒……这些跨越国界的展示,既是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自信彰显,也是文明对话互鉴的鲜活实践。它们有力印证:根植传统的创新,能成为沟通世界的“活水”,在全球舞台上滋养文化认同、激发灵感共鸣,书写人类共通的价值与美。
指间藤“跃”国际,千年艺“潮”未来。一根藤蔓,从乡土工坊延伸至国际橱窗,丈量着传统与现代的距离,更编织着文化自信的经纬。这也启示我们,唯有以创新活水浇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根脉,才能让乡土技艺融入时代浪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化走出乡村、走向世界,在文明的星河中恒久闪耀。(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