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海报 走进东海水晶
央广网连云港8月13日消息在DeepSeek里输入个人信息,一分钟内,根据五行、属相等不同维度匹配出适合的水晶品种、组合方式、佩戴建议、推荐款式等,已经成为时下水晶消费的新方式。但您注意到推荐一栏里,大概率都会出现的“东海水晶”吗?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东海水晶甲天下。独特的自然条件及人文因素,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产品,这些源于自然的馈赠,发展成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惠泽一方。近日,记者走进连云港市东海县,开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溯源之旅。
“地下WIFI”开出“地质彩票”
“我们地底下都是水晶!”这是当地人对于自然馈赠的骄傲与自豪。
东海水晶制品(央广网记者 王锡斐 摄)
在当地的水晶博物馆里,这份独特与神秘揭开面纱。受地壳运动影响,高温高压下岩浆侵入,几亿年来,地壳不均匀升降和频繁的火山活动,让水晶等非金属矿产被带到地壳地表附近。直到1958年,当地房山镇挖出4.35吨的“水晶大王”,东海县水晶厂成立,东海人与水晶的故事启幕。
“最早水晶是用来做眼镜👓镜片的,80年代一副镜片卖260元。”从事水晶行业近40年的杨东生告诉记者,20世纪后期,针对水晶“鸡窝矿”适宜分散采掘的情况,东海逐步放开水晶生产加工经营。杨东生最早是做水晶镜片生意的,直到1988年,地质工程师严奉林设计制造出第一台项链研磨机,水晶开始被用来做饰品,他也先后做起奖杯🏆️、雕刻件、景石、挂件等生意。
全国各地的游客来东海购买水晶(央广网记者 王锡斐 摄)
从单一品类发展出多用途,为东海水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然而,让水晶与东海密不可分的关键还在于东海水晶本身。
东海水晶纯净晶莹,质地优良,储量达30万吨,占全国的70%以上,全县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下,有一半以上蕴含着水晶,分布在东海的16个乡镇,这里不仅水晶资源丰富,质地还极佳,含硅量高达99.99%,无论是储量,还是质量,东海水晶均居中国之首。
东海水晶(央广网记者 王锡斐 摄)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水晶如它自身一般闪耀夺目,成为了东海亮丽的名片。这也让人们一提起水晶,就想起沿海的这个县城。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30余万东海人投身水晶产业淘宝掘金,打破单纯依赖自然资源可能阻碍经济发展的“魔咒”,从“靠山吃山”到“点石成金”,走上致富路。
“土特产”化身“晶名片”
“这个今天发往上海,轻拿轻放。”郑燕是东海水晶业商会会长,也是一名水晶雕刻艺术家。见到她时,她正在和物流人员叮嘱即将运送去上海参展的水晶作品运输注意事项。
郑燕告诉记者,她原本是当地拖鞋厂的一名工人,因为热爱,成为了80年代最早一批做水晶雕刻的人。早期她借助三亚旅游市场的火热在三亚卖水晶,打开水晶知名度。后来,当地政府禁止开采水晶后,东海从水晶储藏地向水晶集散地蜕变。郑燕又开始从海外淘“晶”,与世界各地的买家竞争。巴西、乌拉圭、非洲……有水晶的地方就有东海人。如今,海外已形成一支2万人的东海淘晶大军,在国内也有1.4万的东海淘晶人,长期往返于20多个省市采购原石。
郑燕的水晶雕刻作品(央广网记者 王锡斐 摄)
“有时候,遇到特别好的料子,由于出价不到位,被别人买走了,会惋惜很久。”郑燕直言,买原石和赌石差不多,还好自己很少失利,而当一块原石经过创作,做成一件艺术品后,带给自己的喜悦和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水晶不仅给我提供了充足的情绪价值,还带来了可观的物质层面的满足。”
从全球采购的原石抵达东海后,通过切割、打磨、雕刻、包装、检测再发往全球。一批农民、工人凭借水晶成长为创业者、企业家,带动更多人走向致富之路,东海水晶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东海。
水晶雕刻作品(央广网发 王振 摄)
在水晶博物馆里,展陈着一件名为《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水晶雕刻件,这是中国玉雕艺术大师张玉成的作品。和无数热爱水晶的人一样,东海水晶晶莹剔透、空灵的特质深深吸引了他。
2015年,张玉成与兄长张巨成及弟弟张立成携手创立的工作室与东海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达成签约合作,正式入驻中国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师创作中心。这对东海水晶产业从水晶眼镜👓、项链、首饰等传统产品打天下的格局,到精加工、深发展转型升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艺术无价!越来越多艺术家投身于产业链,东海水晶产业的价值进一步提升。
全球水晶控的终极“剁手”圣地
主播在直播带货水晶(央广网记者 王锡斐 摄)
今年,直播带货让这个积淀多年的产业又一次火爆出圈,很多年轻人开始关注水晶,东海水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水晶城场馆管理部经理黄磊介绍:“由于线上的出圈,给我们水晶城线下带来了不少客流。”早上九点🕘️,记者看到东海水晶城的店铺里已经挤满了人,除了慕名而来的消费者,还有一类新群体——带货主播。他们通常采用走播的形式带货,有些人录制一些短视频引流。
20岁的贾宪淇来自山东济南,记者遇见她时,她正和搭档在一家店铺拍摄短视频,她告诉记者,自己家里做翡翠生意,对珠宝有了解,现在想自己创业,水晶是她个人比较喜欢的类目,所以准备瞄准水晶赛道开始创业。对目标客户群,她有着精准的画像:“我会选追求品质且要设计感的年轻人,20-30岁的女性♀️,产品价格在几百元不等。”来东海水晶城一周多了,除了拍短视频,她还对接了不少商家。未来,靠他们供货,贾宪淇打算在当地做一些设计款售卖,也会在抖音、小红书上带货。参与式消费正在重塑水晶产业的商业模式,当水晶从实用品变为艺术品,再升级为情感载体,其价值便实现了几何级增长。
贾宪淇在水晶店铺选品(央广网记者 王锡斐 摄)
另一边,东海早年布局的跨境电商也是风生水起。2024年,东海水晶电商交易额320亿元,其中跨境电商销售额达到50亿元,跨境电商监管仓也于2024年投入运营,累计完成货物出口2200万美元💵,真正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模式,既守住了产业根基,又抓住了时代风口。
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中国东海水晶城和2万平方米的淘晶广场迎来送往着全球客户,各类国家级、企业的鉴定检测机构为消费者保驾护航。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的同时,东海逐渐发展成涵盖原石采购、水晶加工、创意研发、市场销售、文化展示、仓储物流、电商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世界水晶集散地。2024年,东海水晶交易额达460亿元,水晶生产加工企业3400余家,年产9000万件水晶工艺品。
东海水晶城店铺里挤满前来购买水晶的人(央广网记者 王锡斐 摄)
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丁宏认为,东海水晶产业链目前从规模上来看,已形成全球最大的水晶集散中心,但与施华洛世奇、巴卡拉等国际品牌相比,东海低附加值产品占比较高,总体上仍处在产业链供应链的中低端,缺乏类似施华洛世奇“天鹅”的标志性IP。未来应进一步提升原创设计能力,引进培育国际级大师开发高客单价产品,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跃升。借鉴学习泡泡玛特LABUBU的发展思路,用长期主义的理念培育产业生态,为客户群体额外提供情绪价值,实现从传统工艺品向现代潮流文化符号的转型。
东海县委书记张其兵表示,“水晶产业作为地方特色产业,东海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完善提升全链条,持续擦亮‘世界水晶之都’名片,打造水晶国际化品牌,推动文化赋能和‘文化出海’,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
监制:伏成镭
编审:栾永胜
策划:王伟 崔威威
记者:王锡斐
融媒体:武永杰 王振
海报:王宣宣
鸣谢:东海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