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多丽是酿酒师手中的画布,可任其挥洒色彩。”这句话完美诠释了霞多丽的多样性。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葡萄品种之一,霞多丽凭借多变的风格和广泛的适应性闻名于世。2022年数据显示,美国霞多丽年产量占全球总量的18%,其中加州独占90%以上,堪称新世界霞多丽的标杆。为何同一种葡萄,既能化身“黄油炸弹”,又能演绎出“海洋矿物感”?答案藏在酿酒师和种植者们持续百年的创新实践中。
历史与崛起:从“勃艮第的影子”到“新世界领袖”
霞多丽闻名于法国勃艮第,广泛分布在金丘(Côte d'Or)、索恩-卢瓦尔省(Saône-et-Loire)和马恩(Marne)产区。该品种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就有种植记录,其名称来源于勃艮第南部马贡(Maconnais)产区的霞多丽村。历史上,霞多丽曾有多个拼写版本,如“Chardenet”“Chardonnet”和“Chardenay”,直到20世纪才统一为“Chardonnay”。
19世纪初,霞多丽跟随移民潮首次登陆美洲。第一次有确切记录的引入是在 1882 年,加州州立葡萄栽培委员会(California State Viticultural Commission)的负责人查尔斯·威特莫尔 (Charles Wetmore)从默尔索 (Meursault) 引入霞多丽,种植在利弗莫尔谷(Livermore Valley)的La Cresta Blanca葡萄园。这位产业先驱积极推广品种多元化,将引种苗木分发给周边酒农,带动大家一起种植。
1896年,保罗·马森 (Paul Masson)从好友路易·拉图(Louis Latour)位于勃艮第的葡萄园中带回了黑皮诺和霞多丽的插条,先后在利弗莫尔谷(Livermore Valley)和圣克鲁斯山 (Santa Cruz Mountain)建立种植园。
1901年,威迪酒庄(Wente Family)从法国引进霞多丽插条,进一步推动了该品种在加州的传播。1908年,威迪酒庄从利弗莫尔的吉尔葡萄园 (Gier Vineyard) 选取了查尔斯·威特莫尔引入的霞多丽插条,将威特莫尔品系与自有品系进行混合栽培,为日后著名的"威迪克隆"奠定了基础。
然而,禁酒令的实施让葡萄种植业遭到重创。在 1930 年的葡萄收获报告中,加州的葡萄园总面积约为 600,000 英亩(242,800 公顷),全州种植的所有白葡萄品种总面积仅为 7,000 英亩,主要为雷司令(Riesling)和赛美蓉(Sémillon)。霞多丽因规模过小甚至未被单独统计。
禁酒令解除后,威迪酒庄和保罗·马森经营的葡萄园成为加州仅存的优质霞多丽种源库。同时,加州霞多丽种植的先驱者们开始对植株进行精选,将更健康且品质上乘的葡萄藤移植到新葡萄园中进行繁殖。此外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开展了产学一体的葡萄酒研究,通过克隆选育,推动霞多丽等品种的商业化种植。
1946 年,弗雷德(Fred)和埃莉诺·麦克雷(Eleanor McCrea)从欧内斯特·温特 (Ernest Wente) 的最佳葡萄园地块中收集霞多丽接穗。凭借这些插条,他们在春山产区(Spring Mountain District)建立了石山酒庄(Stony Hill)。与此同时,他们还从附近的鹦歌酒庄(Inglenook)获取了雷司令插条。石山酒庄直到 1952 年才获得酿酒许可,但酒庄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纳帕谷禁酒令后第一家新建的酿酒厂,且完全专注于白葡萄酒。他们还种植了琼瑶浆、赛美蓉和少量的白皮诺。同一时期,杰克·泰勒 (Jack Taylor) 也在玛雅卡马斯(Mayacamas)葡萄园中种植威迪品系霞多丽。他们是第一批有意在纳帕谷种植霞多丽的人,这也标志着纳帕谷霞多丽种植的正式兴起。
不过,霞多丽的美国本土化之旅并不顺利。加州温暖的气候与勃艮第凉爽的气候差异巨大,使得霞多丽的表现并不如人意。到了1960年代,蒙特莱那酒庄(Chateau Montelena)通过筛选耐热克隆品种,终于让霞多丽适应了加州炽烈的阳光。同时,安德烈·切利斯切夫(André Tchelistcheff)等酿酒师推动了苹果酸-乳酸发酵(MLF)在美国的普及,为霞多丽赋予奶油般的丝滑质地,奠定了“加州风格”的基础。
那么,又是什么让美国霞多丽摆脱“模仿者”标签,让其站在全世界的面前?霞多丽在美国不同产区又有哪些惊喜表现?咱们下期继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