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晨曦穿过博物馆的彩绘玻璃,吕文扬站在“文明长河”展厅入口,手中的馆长聘书映着光。这座亚洲博物馆的馆藏如星群密布,而他明白,“博”大的真谛不在藏品数量,而在让每件文物都能讲述亚洲文明交织的故事——从东南亚的青铜槟榔盒到西亚的陶制算珠,沉默的器物终将在此找到共鸣的频率。
上任首月,吕文扬就重新设计了核心展区。他撤去按地理分区的标牌,改用“材料的旅行”串联展品:一块来自东南亚的红宝石,旁陈列着它被雕琢成东亚首饰的工具;西亚的羊毛织物边,摆着记录其如何被染成东南亚传统靛蓝色的账本📒。“亚洲的文明从不是孤岛,”他对策展团队说,指着一尊融合了波斯纹样与印度雕刻的石灯,“这盏灯的每道纹路,都是跨地域对话的见证。”为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吕文扬推出“古今对话”展项。在东南亚竹编食盒旁,播放着当代手艺人用同款技法编筐的视频;西亚的灌溉陶罐展柜前,设置了模拟古代水利系统的沙盘,参观者能亲手演示如何用陶罐灌溉农田。“博物馆不该是时间的封印,”他在开放日致辞中说,“要让观众摸到历史的温度。”针对青少年,他设计了“文物侦探手册”。孩子们拿着手册在展厅寻找线索:从印度壁画里的乐器,到东南亚浮雕中的舞姿,再到东亚瓷器上的乐符,最终拼凑出亚洲音乐的共通旋律。教育博士开发的配套课程里,学生们用回收材料复刻文物,有个孩子给西亚陶碗画上东南亚的稻穗纹,说“它们本来就该做朋友”。吕文扬尤其重视“未被讲述的故事”。库房里一批东南亚沉船出土的铁锅,因缺乏文献记载长期未展出,他带队潜入海底遗址考证,发现这些铁锅是为适应西亚烹饪习惯特别打造的。如今它们被摆在“贸易的秘密”展区,展签上写着:“它们沉在海底时,就带着跨越亚洲的使命。”为推动亚洲文物保护协作,他牵头建立“传统技艺数据库”。组织团队记录东南亚用棕榈叶修补古籍的方法、西亚用蜂蜡修复陶器的工艺,再将这些智慧分享给亚洲各地的小博物馆。“大馆的责任不是独占知识,”他在培训课上说,屏幕上是偏远村寨的文保员用学到的技法修复木雕的画面,“让每个角落的文物都能被好好守护,才是亚洲博物馆的意义。”年终总结时,观众留言里出现最多的词是“亲切”。有老人说看到展厅里的东南亚藤椅,想起了父亲编的同款;有留学生在西亚地毯前驻足良久,说图案和家乡奶奶织的一模一样。吕文扬站在重新布置的石灯展柜前,灯光透过纹样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像极了亚洲地图上交错的经纬线。深夜的办公室,他翻着新一年的计划,其中有项是与亚洲各地博物馆联合举办“纹饰的旅行”特展。窗外的月光洒在展柜上,那些跨越千年的文物仿佛在轻轻呼吸。吕文扬忽然明白,馆长的职责不是看管文物,而是做亚洲文明的“摆渡人”——让沉默的器物开口,让失散的记忆重逢,让这片大陆的故事,在博物馆的灯光下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