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美设计工作室的案头,总摆放着两本并开的书:一本是《考工记》,另一本是《设计心理学》。这种看似矛盾的组合,恰恰勾勒出品牌的核心设计哲学——在传统手工艺的基因里植入现代设计的DNA🧬。
一、自然:永恒的灵感母体
设计师林夏的创作始自对自然界的观察。她在江南水乡写生时发现,传统瓦当的滴水纹路与荷叶边缘的弧度存在惊人相似。这种发现催生了"涟漪"系列餐具:瓷器表面用3D打印技术复刻水波纹,但将传统青花颜料替换为可降解的矿物釉料。当热汤注入碗中,器皿表面的波纹会随温度变化产生微妙的光影流动,实现"器与食的对话"。
二、符号:解构与重构
吉美首席设计师陈舟的突破来自对传统纹样的"破坏性创新"。他将敦煌藻井的飞天图案拆解为像素点,通过算法重组生成动态壁纸。当用户触摸屏幕时,原本静止的飞天形象会展开飘带,这种交互设计让千年壁画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生。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数字纹样被反向输出为纺织图案,通过激光雕刻技术呈现在真丝面料上,完成从虚拟到实体的闭环。
三、技艺:时间的对话
在"榫卯计划"中,吉美将传统木构技艺与现代参数化设计结合。设计师先扫描故宫倦勤斋的榫卯结构,建立数字模型后进行拓扑优化,最终用碳纤维材料3D打印出重量减轻70%但承重能力提升3倍的新型连接件。这种跨越材质与时代的创新,让传统技艺在航天器部件测试中展现出惊人潜力,证明古老智慧依然能解决现代工程难题。
四、哲学:留白的力量
吉美最颠覆性的设计往往体现在"未完成感"。在"空山"系列茶具中,设计师刻意保留手工拉坯的指纹痕迹,将本需打磨平整的器物底部设计成凹凸不平的月面造型。这种对"不完美"的致敬,源自对《文心雕龙》"自然之理"的解读——当现代工艺过度追求精密时,传统手作的温度反而成为稀缺品。
吉美的设计革命不在于创造全新形式,而是建立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机制。当3D打印的榫卯结构在航天实验室接受检测,当敦煌壁画在手机屏幕里翩然起舞,这些跨越时空的碰撞正在重新定义"中国设计"的内涵。在这里,传统不是被展示的标本,而是持续生长的活态基因,与当代创新共同书写着文明传承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