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海省博物馆)
铜镜,是古人照面用具,正面主要用于日常梳妆『打扮』时照容,背面多饰有花纹,不仅增加了铜镜的美观度,也隐含古人的思想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件馆藏星云纹铜镜属于典型的高浮雕纹饰。所谓星云纹乃是以带座的大乳丁布于四方,其间安排若干小乳丁,并以弧线相连,乳丁高低错落,灿若群星,故名。其钮座为连峰钮,由多个高耸的小乳丁围绕一个大乳丁组成,似相连相抱的山峰,所以叫连峰钮,是对以大地为中心的山峦以及由山峦向天空升起的云气的表现。钮座外及镜缘均为向内的十六连弧纹。镜背主体纹饰用四枚并蒂连珠座圆乳分为四区,每区一组星云纹,星云由九枚小乳钉以曲线连接,形成了似天文星座的图形。星云纹镜最早的著录见于北宋王黼的《博古图录》,卷第二十九中的“枚乳门”中著录了两面星云纹镜,分别称为百乳鉴和素鉴,不少著作沿用,有的连称为星云百乳鉴。
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铜镜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产铜镜在当时铜器工艺生产中所占比重最大,其式样丰富,纹饰古朴大方,体现了我国古代铜镜工艺的高超水平。至文景之时,社会生产在经历战乱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富足的生活使得古人开始追求一种享受现世又逍遥自在的超脱生活。这种变化也反映在此时期的铜镜纹饰开始由过去的繁缛神秘走向自然写实。
星云纹是古人对天文星象写实的艺术描绘,也寄托着汉代先民佑福祈祥的夙愿。星云纹铜镜在青海的发现一方面反映了作为大一统的汉王朝文化风貌的一致性,另一面也印证了汉文化沿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