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何明燕
一、多种动画技法中的文化编码
《聊斋·兰若寺》最大的形式亮点,在于它对动画风格的分章节差异化设计。影片并未采用单一的视觉样式,而是根据各个篇章的主题、氛围与人物特质,有机地融入不同的审美语言,实现了一种“风格即叙事”的效果。在《崂山道士》中,毛毡质感的动画风格呼应了故事中童趣荒诞与讽刺意味的基调。这种质朴粗粝的手工感为“穿墙术”“月下饮酒”等奇幻片段赋予轻盈幽默的体感。《画皮》则借鉴了宋代绘画的散点透视、淡彩水墨技法与工笔人物形象,营造出一种冷峻、疏离却极富诗意的视觉美学。这些风格并非形式上的炫技,而是具备深厚文化意涵的视觉编码。它们通过色彩、笔触、构图方式的差异,映射出人物所处世界的价值体系与心理状态,从而成为推动叙事、塑造情绪的内在机制。
二、层层递进的情感结构
风格多样的背后,是对情感谱系的编织。影片在情感表达上采取了递进式的结构设计,通过五个独立而关联的单元,从浅层的情绪撩动,到深层的人性剖析,再到终章的精神抚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东方情感宇宙。《崂山道士》以轻讽与荒诞揭露人性的贪婪。《莲花公主》以童真的语调歌唱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情感。《聂小倩》将爱情置于民国乱世的背景中,将“小情”嵌入“大义”,承载了动荡时代中个体命运与国家情感的重合。《画皮》则转换叙述视角,以原配陈氏为中心,展开对婚姻关系的深度剖析,那句“恶心”成为情感压抑与觉醒的分水岭。最后,《鲁公女》中张于旦与鲁公女跨越生死、历经轮回的深情故事,为全片情绪铺垫的终点注入了一种庄重的永恒之爱,将情感表达推至最高潮。这些情绪逐级变化,由轻至重,由表至里,引导观众在视听审美之外,体验到传统文化中关于情与义、生与死等的哲学命题。
三、风格与情感的对位机制
影片的视觉风格与情感的高度契合,即每一种视觉风格都与相应的情感表达层层对应,不是形式服务于情绪,也不是情绪压迫视觉,而是二者在动态互动中相互成就。毛毡画风的《崂山道士》,强化了人物与行为的戏谑性,使“贪婪”在粗粝中得以放大;宋画风格的《画皮》,通过淡彩与留白,表现出婚姻关系中“压抑-崩裂”的情绪过渡。这种视觉叙事策略,使《聊斋·兰若寺》成为一部通过图像结构参与文化生产的作品。
《聊斋·兰若寺》在结构、风格与情感上的多维表达,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与美术的创新尝试,更是一种文化重构的行动:它将传统美学、伦理哲思与现代视听语法有机融合,在动画这一媒介中实现了对中国故事的重新叙述与当代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