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镜头前,她静静坐着,一头利落的短发,眼神沉静而温和。这份现代感与她身上那件素雅的白色中式上衣,形成了一种奇妙而和谐的对撞。那不是一件寻常的衣服。传统官服立领,袖口微束,领口一抹鲜活的红色“福”字手工刺绣,以及领口与袖腕上点缀的盘扣,在无声地诉说东方的底蕴。这件衣衫,便是她本人的最佳注脚——一位在时尚浪潮中浸润18年后,选择回溯中国文化本源,将东方风骨缝入日常生活的设计师,宫小妍。
宫小妍,是新中式服饰品牌“曼加塔”的创始人。解字而观,“曼”代表女性♀️的曼妙形态,蕴藏着东方审美对“形”的哲思,“加”是文化能量的加持,寓意增添底蕴,而“塔”,是东方大地上矗立的精神图腾——它聚土成基,沐风而立,象征着岁月的坚守与静候,是穿透迷雾、指引方向的心灵灯塔,也是千年文明的无声寄托。
从“跳不出来”到“这就是我”
「让东方美学更日常」,是宫小妍为之奋斗的目标,而这条路的起点,却源于一场长达18年的“迷失”。在创立曼加塔之前,她是一名资深的服装设计️师,设计过无数休闲服饰,也曾努力追赶国际潮流。「但无论怎么设计,都感觉跳不出那个框」在与朱军的对谈中,她坦诚地剖析着自己的过去,「多多少少都有国际大牌的影子。直到有一天,我突然觉得,我到这个年龄了,做了这么多年的设计,我应该要做点,属于自己真正的东西。」
这个“自己的东西”是什么?答案,藏在她童年的记忆深处。「我总能想起我的姥姥」她的声音不自觉地变得柔和,记忆中,姥姥有一台老式缝纫机,在咿呀作响中,总能变幻出各式衣衫。「从小我就看她做那些盘扣,她穿了一辈子中式的衣服」宫小妍说,年轻时也曾热烈追逐潮流大牌,但蓦然回首才惊觉,「为什么姥姥的衣服,在那么多年之后我还是很喜欢」这份来自中国手工艺的美,早已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说姥姥的衣衫是无声的滋养,那军人出身的父亲,则给她最直接的警醒。「你们年轻人一天说这个品牌好,那个大牌好,你那么喜欢服装,那么喜欢设计,你就不能设计你自己的服饰品牌吗?」这句质问,如同一记重锤,让她醍醐灌顶。过去的迷茫瞬间被击碎,未来的方向清晰无比。「之前感觉做什么都是别人的影子,那我要做什么?」她找到了答案,一个让她无比自豪的答案:「我做非遗面料,我做中国文化!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只有东方服饰最滋养东方灵魂。我觉得,我穿中国服饰是最美的。」是宫小妍为自己选择的出征誓言。然而,这条回归本源的道路,远比想象中崎岖。
当慢艺匠心遇到快商业
凭借18年的设计经验和满腔的文化热忱,宫小妍曾自信地以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怎么可能把中式衣服做不好?」然而,现实很快给了她一记重击。困难首先来自知识的壁垒。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非遗面料的繁杂考究,都要求着远超普通设计的知识储备,这让她倍感压力。而更现实的,是资金的冰山。「做中式服装,和我们去做快时尚品牌完全不同。」她解释道,快时尚可以先接单再生产,资金周转快。但曼加塔不行。「既然想打造本土的品牌,我们一定有不可复制性。」这份不可复制性,源于那些珍贵的非遗面料。宋锦、蜀锦、云锦……这些承载着千年记忆的瑰宝,产量极低,预定周期动辄半年,甚至一年以上。「一天纯手工可能连一米都不到,」她说,「当线上销售一来就是几百件订单时,难道我们用复制品去替代它吗?不可以。」
这意味着,必须提前储备大量面料,巨额的资金如流水般投入,却不知何时才能回流。这是最现实的压力,是一场慢艺匠心与快商业逻辑的博弈。但她没有妥协。「因为热爱,」简单而坚定,「这就是一种像骨子里的血脉觉醒,我就想做属于中国人自己设计的东西。即便它再难,我觉得也要把它克服掉。」而支撑她克服这一切的最大动力,来自于她的客户们。她们从一开始可能不了解这件衣服背后的故事,但从一件简单的曼加塔小衫开始,变化悄然发生。「她们会一点🕐️点、一天天地,越来越爱上新中式。因为背后有文化,有知识的力量在做支撑。」当客人们感受到穿在身上的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真正的匠人精神”,并真诚地反馈“这件衣服有温度”时,宫小妍知道,所有的坚持都有了回响。
溯源之路:一件衣服的温度
这份“温度”从何而来?宫小妍知道,它不在设计图纸上,而在大山深处,在那些默默无闻的手艺人手中。在过去两年里,她和团队多次踏上溯源之路,走进深山,去探访那些真正的匠人。「我在他们身上,是真的感受到了匠人精神,并为之感动。」她发现,这些手艺人倾注一生磨练技艺,却大多不懂商业,他们的心血杰作,未必能换来相应的价值。这让她更加坚定了做本土品牌的意义:传承,首先要让做传承的艺人有活下去、做下去的动力。曼加塔的订单,让手艺人们看到,自己的坚守正被山外的世界所珍视。
她曾遇见一位制作盘扣的手艺人,针针戳刺,即便戴着顶针,指尖也已磨破。阿姨平静地说:「择一事,做一生。这辈子可能只做这一件事,但要做好。」而另一次对话,则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一位刺绣手艺人望着即将完成的精美绣片对她说:「小妍,我不知道我绣出来的这件衣服,谁会穿得到它。」那一刻,宫小妍被深深地触动了。「我能感觉到,她心中的那个期望和不舍。她绣的每件衣服,就像她的孩子一样,她不知道这个‘孩子’将来会到哪个人身上去。」这份沉甸甸的托付,让她更想把这件事做好,不辜负每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和每一份朴素的期盼。
如今,曼加塔的自媒体账号,早已不只是一个服装宣传窗口,它成了一个文化传播的阵地。每天早晚,团队都会发布精美的问候图,背景是中国传统的纹样,配文则是根据二十四节气而作的分享语。“我们坚持每天传播一点🕐️点,每天坚持一点🕐️点。”宫小妍相信“耳濡目染”的力量,相信这些微小的、日积月累的努力,终将在更多人心中,种下热爱中国文化的种子。
不逐流,守其真:一阵风与一世功
在当下的市场,“国风”正盛。但宫小妍对此始终怀有一种清醒的警惕。“很多人会觉得,国风、中式文化,就像一阵风。”她深知,风有起时,便有落时。如果仅仅将曼加塔定位为一种迎合潮流的快时尚,那么当浪潮退去,品牌也将随之搁浅。这份清醒,源于一次在苏州的拜访,一位80多岁的宋锦名家,给她上了最深刻的一课。那是一位将一生都奉献给宋锦的老奶奶。当谈及如今中式服装和宋锦面料的市场热度,并希望增加订单时,老人却平静地拒绝了。她的话语,充满了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中式也好,宋锦面料也好,这两年是高潮。但凡事有高潮,就会有低落的时候。」老人坦言,现有的机器产量有限,若要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就必须增加机器,扩大生产。但她不愿如此。
「因为我做的这件东西,是我一辈子的热爱和喜欢。如果把它大批量生产成一件普通的商品,它就会泛滥,就没有意义了。」
老人的话,如晨钟暮鼓,敲在宫小妍心上。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风口”之下的隐忧:当一件物品产量泛滥,销售者为了业绩而“哄抢”式地贩卖,却讲不清它背后的文化与纹样寓意;而消费者因为它得到的太容易,便不会去探寻,更不会去珍惜。
「我就把我目前的产量做好、做精,」老人最后说,「把我想要传承的工艺,好好地传承下去。」这次谈话,让宫小妍彻底坚定了曼加塔的方向。她明白,真正的中国文化传承,绝不是表面化的、浅层次的商品销售。它必须源于内心的热爱。
「当我们真的喜欢和热爱了,再去拥有的时候,就会觉得弥足珍贵。」宫小妍说,这才是她想做的事情——不仅是卖一件衣服,更是传递一个故事。「我们希望,拥有它的人,能通过一个纹样,去聊一聊它背后的故事,它所要传播的美好寓意。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
这便是宫小妍的坚守:品牌贩卖的不是转瞬即逝的潮流,而是可以被珍藏、被诉说的文化根脉。在一针一线里,守住一份不被浪潮冲淡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