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项向荣
据视觉中国
近日,2025上海书展在上海展览中心与上海书城落下帷幕,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参展时购买的“鲁迅系列·大先生的毛背心”——以1930年鲁迅标志性紫色绞花针织背心为原型复刻的商品,称赞其“慵懒松弛,有文豪风”。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创部工作人员表示:该产品收获广泛好评,有我们社的作者说,穿上这件衣服后写稿子写得更快了。
这件背心关联着鲁迅与许广平之间一段温情往事,1926年秋,许广平在广州亲手编织了它并寄给鲁迅,而鲁迅不仅在信中表达欣喜之情:“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我看这样就可以过冬,无须棉袍了。”而且此后,鲁迅穿着它上课、会友、写作、拍照,使其成为他经典形象的一部分。
有反对意见认为,销售“大先生的毛背心”有点消费鲁迅先生的味道,这种争议反映了不同年龄段人对文化接受模式的不同看法。
如今年轻一代消费者,成长于视觉化、体验化和互动化的媒介环境中,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个人体验、情感共鸣和身份扮演来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对他们而言,购买一件“鲁迅同款”毛背心,可能首先并非出于对鲁迅思想的认同或深刻理解,而可能更多是基于对类似“文豪风”、“知识分子风”某种美学风格的追捧,或是对一种文化人设的短暂扮演。
如何看待这个现象?是否将其一棍打死?文创团队则强调:“我们不是在消费鲁迅,而是用当代语言重构他与年轻人的对话通道。”这个“对话通道”道出了文创产品的积极意义。的确这种文化接触方式,虽然无法替代深度阅读和思考,但至少提供了一种亲切的入口,让经典人物以更鲜活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实际上,年轻的消费者愿意为背心支付399元,不仅因“鲁迅同款”的符号意义,更因其承载的“文人生活想象”。鲁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但毛背心展现的却是文人私密生活的一面:许广平手织衣物的细腻,鲁迅穿着背心写作的慵懒,这些细节消解了当代年轻人与过往文学巨匠的距离感。正如有网友调侃的:“原来大先生也会怕冷,也会穿老婆织的毛衣。”它不再是一件普通的毛衣,而是一个承载着故事、情感与文化记忆的符号,使消费者通过“穿戴”行为获得与文学巨匠的心理连接和文化认同感。虽然“书展一本书都没买,却买了鲁迅的COS服”,但很有可能这件“鲁迅的COS服”会慢慢引领他尝试着去了解鲁迅先生的书和思想。从这意义上说,文创产品或许扮演了“文化引路人”的角色,这种“解构”恰是经典传承的必经之路。
所以不必对这种参与式文化消费加以指责,它对年轻一代有着适合他们的意义。这种创意实践,为经典文化的活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也让出版机构在纸质书之外找到了与读者互动的新途径,或许使鲁迅精神摆脱了教科书的僵硬桎梏,从而有了更加多元的阐释空间。当然其最终价值仍取决于它能否激发人们进一步探索鲁迅作品与精神的兴趣,因为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我们从毛背心走向文本,从符号消费走向精神对话,让鲁迅的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唯有如此,文化符号才能跨越时空,真正实现与现代人的心灵对话。
当那批紫色绞花“大先生的毛背心”最终售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创产品的成功,更是文化传承的新可能。正如设计稿上那句注释:“最好的纪念,是让先生的温度继续温暖当代人的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