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高莉 通讯员 陈永生
人面金牌🥇饰背面
牌饰四周环绕着流畅而富有动感的勾云纹,模仿变幻的云气,为整个牌饰增添了神圣而灵动的气息。
勾云纹
“人面”下方,6个乳钉精巧排列,构成一朵盛开的梅花图形。梅花造型应该是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体现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流和审美借鉴。
梅花图形
人面金牌🥇饰线图
“人面”头顶的短发是精心塑造的曲卷样式,巧妙盘绕成4个坚固的系环,用于穿皮绳或金链等,挂在身上,彰显佩戴者的身份地位。
“人面”的额头两端各铸有一个醒目的椭圆形高线圈,形态像人面的另一双眼睛,增加了人面金牌🥇饰的神秘感。
鲜卑人面金牌🥇饰的“人面”有典型的蒙古人种特征:圆润饱满的脸庞、显著凸起的宽阔额头、高耸的颧骨以及粗短而挺直的鼻梁。
在通辽市文博院中国古代史(上)展厅,悬挂着一件出土于西辽河流域的稀世珍宝——鲜卑人面金牌🥇饰。这件鲜卑人留下的珍贵遗物,不仅是璀璨夺目的黄金艺术品,更是穿越时空的历史使者,无声诉说着鲜卑的历史文化,生动展示着鲜卑人的审美与精湛的技艺。鲜卑人面金牌🥇饰沉睡于西辽河大地的怀抱千余年之久后重见天日,抖落泥土的瞬间,往日光彩惊艳世人。
1990年6月的一天,一位牧民在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科左中旗腰力毛都苏木哈拉图达嘎查西北处拾牛粪时,捡到3件金牌🥇饰,交到哲里木盟博物馆(今通辽市博物馆)。博物馆立即派人到发现地,看到这是沙丘中的一块风蚀地,金牌🥇饰是随沙丘移动暴露于地表的,周围除了几件小陶片,别无它物。
对于牧民交上来的3件金牌🥇饰,经过文博人员鉴定,1件是兽纹金牌🥇饰,2件是人面纹金牌🥇饰,均由纯黄金铸造,为鲜卑人之物。
出土金牌🥇饰的小村庄地处西辽河流域腹地,公元2至5世纪时为鲜卑人游猎牧养之地。《后汉书》里记载,大约在西汉武帝年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随着东胡族系乌桓人向中原边郡塞外的迁徙,居其大后方同一个族系的鲜卑人从大兴安岭一带开始向西南迁移,来到了乌桓人的原驻牧地饶乐水,并且“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发现鲜卑人面金牌🥇饰的地点在新开河流域,2000多年前统称为饶乐水。
鲜卑源于北方古老的东胡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入主中原、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游牧部族,一度活跃于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4世纪以前,鲜卑主要活动区域在内蒙古地区,这里也是鲜卑不断发展壮大时期的重要活动地域。
古人认为一切事情均由神灵决定,所以喜欢举行祭祀活动,向上天求答案,鲜卑人亦如此。为鲜卑人主持祭祀活动的萨满,在人们心中是能够与神灵沟通的法师,地位很高。所以有专家认为,人面金牌🥇饰可能与祭祀有关。
《魏书·礼志》中记载了天赐二年(公元406年)北魏太祖在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西郊举行盛大祭天仪式,“女巫升坛,摇鼓。帝拜,后肃拜,百官内外尽拜……拜讫,乃杀牲。执酒七人向西,以酒洒天神主,复拜,如此者七。自是之后,岁一祭,”
通辽市文博院研究馆员陈永生介绍:“人面金牌🥇饰有2件,含金量均高达95%以上,所以历经千年仍金光灿灿。它们的核心魅力就在视觉冲击力极强的人面上。鲜卑首领和贵族喜欢佩戴精美的黄金饰品彰显身份与地位,但在鲜卑金牌🥇饰中,常见的多以动物形象为主,用人面形象的相对较少。鲜卑人面金牌🥇饰的‘人面’是典型的蒙古人种特征:圆润饱满的脸庞、显著凸起的宽阔额头、高耸的颧骨以及粗短而挺直的鼻梁。这种高度写实又略带程式化的刻画,很可能就是鲜卑人自我形象的艺术化表达,也从侧面展现了鲜卑人的容貌特点,反映出鲜卑人对自身形象的关注。在人面额头两端,各铸有一个醒目的椭圆形高线圈,其形态像人面的另一双眼睛,增加了人面金牌🥇饰的神秘感。”
仔细端详人面金牌🥇饰,发现它头顶的短发是精心塑造的曲卷样式,自然延伸、巧妙盘绕,最终形成4个坚固的系环。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从实用功能而言,明确表明人面金牌🥇饰是一件豪华挂饰,4个系环通过皮绳或金链等穿系,挂在身上,彰显佩戴者的身份地位。从审美方面来说,卷发与系环浑然一体,将功能性部件完美融入整体艺术构图,毫无突兀感,展现了鲜卑工匠高超的设计智慧和审美情趣。同时,卷曲的头发增添了人面的生动性和装饰性。
人面下方,6个乳钉精巧排列,构成一朵盛开的梅花图形。陈永生说:“乳钉在草原金属牌饰中并不鲜见,这里的梅花造型,应该是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体现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流和审美借鉴。牌饰四周环绕着流畅而富有动感的勾云纹,模仿变幻的云气,为整个牌饰增添了神圣而灵动的气息。”
鲜卑人面金牌🥇饰在通辽地区出土,反映了鲜卑人迁徙链中的历史足迹,为研究鲜卑人在西辽河流域的活动范围、社会结构和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版图片由通辽市文博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