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Supreme 正式宣布与当红说唱歌手 Playboi Carti 展开新一季的经典款人像T恤👕的合作,这绝对是一次热度拉满的联名。说唱歌手与人像T恤👕的联名并不少见,像 NBA Youngboy、Tyler the Creator 以及 Gucci Mane 等人都曾有过类似合作。
以当下的人气与商业影响而言,Carti的确展现出惊人的市场影响力。消息一出讨论度就已经拉爆,随着Carti身着Supreme单品的海报形象在社交媒体曝光后,原本比较沉寂的Supreme讨论区再度沸腾。
城市街头的神秘「仪式」
8月23日,在纽约、首尔、上海、香港、原宿等城市街头,就同时出现了这样的一幕:不断有潮流年轻人聚集接头,围堵着一面斑驳的墙壁,他们的目标,都是一张刚刚贴上的、新鲜的Supreme海报。
当工作人员完整体好一面墙后,马上就有粉丝开始小心翼翼地揭下,海报一旦被完整撕下,人群中发出一阵欢呼,就好像完成了一场神圣的仪式。这看似近乎“破坏公物”的行为,为何能成为全球潮流爱好者心照不宣的狂欢?这张看似简单的撕海报背后,又隐藏着怎样高明的品牌哲学?
Supreme海报文化的前世今生
Supreme的海报文化,可以说与其滑板血统一脉相承。它最初不过是1994年诞生于纽约 Lafayette 街的一家滑板店用于宣传新品和活动的低成本印刷品。然而,随着各大牌的品牌影响力呈指数级增长,这些品牌的海报逐渐超越了其功能本身,演变为一种强大的文化符号。
Supreme海报的设计语言极简而高效:标志性的Box Logo,再搭配上当季的重磅产品、合作的艺术家的形象,或是某些挑衅、争议性的视觉元素。它们像城市的“牛皮癣”,被工作人员在深夜或清晨悄然贴满全球各大潮流据点的墙上、施工围挡和电箱上,形成一个短暂而密集的线下信息网络。
而这条传播链中最关键的一环,便是那条不成文的“潜规则”:海报贴出后,必须在极短时间内被撕走。它不是被清理掉,而是被“请”回家。
撕海报的背后,是破坏还是朝圣?
对于撕海报的行为,绝不能简单地用“破坏”来定义。对粉丝而言,撕海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参与感的行为艺术。它让粉丝、消费者从被动的接收者,变成了主动的“掠夺者”和品牌文化的共同构建者。
别忘了Supreme的背后是拥有巨大的二级市场,这个简直就是实打实的投资。一张稀有的联名海报,尤其是品相完好的海报,在国内外的闲置二手平台可以轻松卖到数百甚至上千美元💵。例如,与Louis Vuitton的联名海报、或是带有已故艺术家Dash Snow作品的经典款,都已是天价收藏品。
左右滑动
最高明的营销,让消费者成为传播者
Supreme官方对"撕海报"的现象始终保持着一种暧昧的默许,这种默许,本身就是最高明的营销策略,可以说是现代营销方式中"四两拨千斤"的典范,它彻底摒弃了传统广告投放逻辑,将整个城市变成了其免费的、流动的、具有话题性的品牌秀场。
这个事件也构建了一个完美的自传播闭环:首先通过海报的无预警出现在街头,制造悬念事件;随后通过争夺撕走海报,突显海报的限量稀缺性;接着通过在社交平台晒出战利品,为品牌带来了免费且可信的二次传播;最后通过热议形成长效话题,持续引发粉丝对海报的设计、抢夺经历和收藏价值的讨论,让营销热度不断发酵。
这个环环相扣的传播链条,完美演绎了如何用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传播效果。更重要的是,海报内容常常是当季重磅联名的预告。撕海报的巨大声量,为后续产品的正式发售做足了铺垫,实现了营销节奏的无缝衔接。
从街头到秀场,海报文化的出圈与争议
Supreme潮流的影响力早已溢出街头,其部分经典产品因具有时代印记和艺术价值,被美术馆收藏或纳入拍卖行的拍卖名录,完成了从“街头产品”到“艺术藏品”的蜕变。
同时,Supreme也深谙“黑红也是红”的道理,多次推出极具争议性的海报设计,如模仿“特朗普血溅封面”、含有情色暗示等,不断挑战公众神经,在骂声中免费收获巨大的流量,牢牢守住其“反叛”的标签。
成功的模式总被模仿,从伦敦的Palace到纽约的 Kith,众多品牌都开始学习并演化出自己的街头海报文化,但Supreme无疑仍是这个领域的“祖师爷”。
撕走海报的背后,他们撕的到底是什么?
归根结底,人们撕下的不仅仅是一张纸。他们撕下的,是一种稀缺性的象征,是一种反叛主流的身份认同,是一种参与感的自我满足,更是一个可以转手变现的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