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一位旗袍爱好者近期经历了一场“惊魂体验”。她在网络爆料中称,自己去年购买的一件紫色旗袍,竟被查出三大可疑特征:
- 8颗双排扣设计:传统民俗中“逝者衣用双扣,活人衣用单扣”的禁忌成为导火索;
- 宽松僵硬的面料:衣服不修身,垂坠感明显背离日常旗袍的贴身剪裁;
- 胸部活扣细节:被解读为丧葬文化中“方便逝者穿脱”的专用工艺。
自查发现这些与民间流传的寿衣特征高度吻合后,因购买已逾一年且商家失联,她无奈公开警示消费者警惕网购陷阱。
二、争议核心:文化符号的错位与消费陷阱这一事件引发两大对立观点:
支持方直指商家“缺德”:
- 传统丧服元素(双数扣、宽松版、活扣)被包装成“复古设计”流入市场;
- 小作坊将滞销寿衣改标“新中式”销售,利用年轻人文化盲区牟利。
质疑方则认为过度解读:
- 民俗专家方云指出,传统服饰并无严格“单扣吉、双扣凶”的铁律,明清常见4或6粒扣,现代“8扣”更被赋予吉祥寓意;
- 四大旗袍派系(海派、京派等)普遍采用“侧八扣”,盘扣数量主要为美观而非禁忌。
生产环节的“跨界混用” 成为症结:
- 部分丧葬用品厂家为降本,将寿衣余料或滞销品贴上“新中式”标签投入电商;
- 商家刻意模糊寿衣符号(如“双扣圆满”寓意),将其包装成“传统美学创新”。
监管与认知的双重缺位:
- 消费者缺乏民俗常识,平台审核机制薄弱;
- 南昌市监局已启动专项排查,强调丧葬与日常服饰需分区管理,但溯源困难使维权举步维艰。
民俗学者提出双轨并行策略:
- 消费端普及文化内核:厘清寿衣核心功能(入殓礼仪)与旗袍(日常审美)的本质差异;
- 生产端严守行业伦理:商家需标注设计来源,避免混用禁忌符号,平台建立服饰类目审核标准。
专家更呼吁:不必因噎废食,新中式设计不必摹古,但需尊重文化基因;消费者应关注版型、面料、工艺等实质品质,而非迷信符号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