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午,第九届86358贾家庄短片周迎来了第三场公开课,主题是《剪辑在叙事中的重构》。担任主讲的,是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国家一级剪辑师——周新霞。她以四十余年的从业经历,为青年导演与观众们深度剖析:剪辑如何在影像叙事中重塑逻辑与情感。
电影与剪辑:重构的艺术
“电影,本质上就是在不断重构中诞生的。”这是周新霞的开场白。她强调,电影并非剧本和素材的机械拼贴,而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再造过程。回忆起自己初入行时,参与水华导演《伤逝》《蓝色的花》的剪辑工作,她体会到剪辑需要“精修再精修”,哪怕是一年的时间,也要反复打磨直到穷尽可能性。这份近乎苛刻的执着,也成为她日后创作的信条。
全身心投入:剪辑师的必修课
周新霞认为,剪辑师必须像熟悉朋友一样去理解角色。人物的表情、节奏、思维方式,只有真正沉浸其中,才能在剪辑台上做出精准的判断。这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一种艺术性的共情。她特别重视案头工作:在剧本阶段便要深入分析叙事主线、人物关系与关键节点,为后续的节奏与逻辑打下基础。
素材的多样性与创造力
面对导演拍摄的大量素材,周新霞总结出独到的处理方式。比如侯孝贤为梁朝伟的一个镜头拍了27条,她会像“拆分单词”一样,挑选其中最有表现力的片段,再根据叙事需要进行组合。她用比喻说明:“单词在这里可以造一个句子,在另一处又能组成新的句子。”这种思路打破了传统剪辑的限制,为影片注入了更多创造可能。
经典案例:重构的力量
- 《横空出世》(1999):她大胆将原本的副线——老一辈的故事提升为主线,使影片更具感染力,最终收获金鸡奖7项大奖。
- 《箱子》(2007):运用跳切打破纪录片式长镜头的沉闷,既保留艺术质感又提升商业观赏性。
- 《生生不息》:舍弃双线叙事的混乱结构,以现实主义手法专注单线故事,最终获得导演的认可。
这些案例验证了她的信念:“剪辑一定要在台子上重构。”
剪辑哲学与技术演进
经历了从手工到电动再到数字化的剪辑革命,周新霞始终坚持:无论工具如何更新,剪辑的核心从未改变。她借用米开朗基罗的比喻:“剪辑师要释放素材的灵魂。”一个镜头放在不同位置,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叙事与情感效果。她引用完形心理学,提倡给观众留白,反对过度直白的表达。
她还强调,剪辑师必须保持“镜子”的角色:既要理解导演的意图,又要冷静客观,避免被固有想法束缚。
拥抱AI与未来
在新项目中,周新霞尝试用AI生成素材来补充情感表达。她认为AI不是替代,而是扩展艺术语言的工具。她还计划在教学中开设AI课程,让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但同时强调:“技术永远为艺术服务。”
给年轻导演的建议
周新霞寄语新人:导演必须具备剪辑意识,才能在拍摄时精准把控节奏。同时,要善于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因为电影是“十指合力舀水”的艺术。她举例张艺谋的做法:拍摄前集体讨论,吸纳不同意见,最后凝聚团队智慧。
对于“是否选择好看却不合适的镜头”,她直言:“我会选普通但合适的。”她举例在《横空出世》中使用穿帮镜头,只因它的节奏感恰到好处。由此强调:剪辑的核心不在于镜头本身美不美,而是是否放在了最恰当的位置。
永恒的学习与观察
在她看来,艺术家的使命是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并升华为艺术表达。她鼓励年轻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要学习传统,又要勇于创新;保持终身学习,才能在飞速变化的电影环境中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
周新霞的剪辑哲学,凝结着中国电影几代人的智慧。她提醒我们:影像的洪流中,真正打动人心的,永远是对生命的洞察与真挚的艺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