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翠鲟绣坊里,绣娘指尖翻飞,丝线流转间,一幅幅纹样新颖、色彩灵动的绣品跃然呈现。这些饱含民族神韵又焕发现代气息的作品,凝结着新疆大学“向锡,绣未央”团队四载匠心。团队为古老锡绣注入时代活力,绣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赢画卷。
面对锡伯刺绣纹样老化、技艺传承乏力等困境,“向锡,绣未央”团队踏上文化寻根征程。自2025年,团队走访8县12村。在5位非遗传承人协助下,打造锡绣数据库,寻回失落的原料、图案、针法和色彩,现已将百种刺绣纹样录入数据库,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团队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瓶颈:研发智能设计系统,深度挖掘锡绣美学价值,生成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审美的全新纹样;构建智能化生产体系,精准提升绣品品质与效率……一系列的突破性成果让古老技艺焕发蓬勃生机。
与此同时,团队创立“翠鲟绣坊”,为农村妇女量身定制灵活就业方案。“背着娃,绣着花,农活刺绣两不误!”海兰笑着展示手中绣品。百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增收,种田打工两不误,日子越过越红火。
团队成员关智莉表示:“学好锡伯族刺绣手艺是杨老师传给我们的,我们会将这份信任,转化为持续前进的动力,去我们的锡伯族瑰宝锡绣‘活’在当下、‘火’在生活。”这支青年团队以文化传承为根、科技创新为翼,在飞针走线间绣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生动实践,更绣亮了边疆百姓共富的幸福图景。
(团队成员走进绣娘家中)
供稿:“向锡,绣未央”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