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精良的编排、动情的演绎、创新的视觉,赢得无数称赞。其中,服装设计️也是承载作品表达、营造视觉奇观的重要一环。9月4日晚,南都N视频记者连线采访了《正义必胜》服装总设计阳东霖。他谈道,希望以艺术为载体,传递80后创作者对革命历史的感受和理解,成为年轻人接续传承这段民族记忆的桥梁。
阳东霖与两位总导演周莉亚、韩真。受访者供图
敬畏历史,紧跟时代
阳东霖与《正义必胜》总导演周莉亚、韩真是多年的合作伙伴。身为80后的他,自2006年从北京舞蹈学院戏剧服装设计️专业毕业以来,已经参与了几十部精品舞剧、歌剧、音乐剧的服装设计️,包括周莉亚、韩真联袂执导的《沙湾往事》《杜甫》《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咏春》等。
“每一次合作,我都能感受到她们对艺术的较真,但我觉得,正因为有这样的较真,才能够有所突破。”阳东霖告诉南都记者,接到此次重大文艺演出任务之后,周莉亚、韩真几乎推掉了其他所有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晚会创作中,“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这是很难得的创作态度。”
前期,主创团队用大量的精力进行了历史考据。阳东霖牵头组成的服装设计️团队,前往多个博物馆、纪念馆,查阅相关书籍、文献,以及抗战时期的影像、档案。“我们觉得一定要对历史抱有敬畏心,绝不能出现时代错位的硬伤。”
在准确刻画史实的基础上,这支以80后为主导的创作团队,还追求“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创新表达。
阳东霖说:“记得总导演提过,这些革命历史故事,我们不光是讲给先烈听,讲给经历过战争的英雄们听,也要讲给年轻人听。主旋律的创作也需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不能给大家留下因循守旧的印象。”
此番创作中,主创人员不仅在思考如何还原历史,更多的是思考如何表达历史,用艺术来完成历史与当下的精神连接。“我们特别想通过我们这一代人对这段历史的感受和理解,创新艺术表达,让历史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
最终面世的文艺晚会,既不是传统的歌剧、舞剧、话剧,也并非剧场中能看到的音乐剧,而是多种艺术门类的糅合、自洽。既有数百人共同演绎的宏大场面,又有对于人物形象、情感和心理的细腻刻画,赢得了各界观众的赞誉。
大胆用色,创新材质
阳东霖告诉南都记者,《正义必胜》中的服装,虽然不像《杜甫》《只此青绿》等舞剧那样,有着夸张甚至抽象的艺术表达,但依然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符号化提炼与大胆创新,追求典型性、概括性和视觉冲击力。
比如,在讲述“刘老庄连”的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中,600名战士组成了“中华大地”。侵略者的炮火将大地炸得千疮百孔,却阻挡不了它以顽强的生命力一次次愈合。这段表演中,特制服装配合多媒体投影,成为舞台上的流动布景。
阳东霖谈道:“如何营造出‘大地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挑战。我们选用了类似于牛皮纸张的巨型披风。第一,它很轻;第二,它具有土地般质朴的颜色;第三,它很节约成本,不会造成过多浪费。”
在广受好评的舞蹈《殇》中,饰演南京城老百姓的群舞演员🎭️穿着最具年代特征的服装式样,却没有做成司空见惯的棉麻布衫,而是用坚硬的块状切面,塑造出类似岩石、雕塑的立体结构,在舞台灯光照射下显现出冷峻的光感。色调方面,还大胆选用了黑色。
“其实前期讨论的时候,我是比较担心的,大面积的黑衣服,在这个纪念胜利的舞台上是否适合?会不会被万人大礼堂的舞美空间所淹没?但两位导演说,‘咱们先试一下’。”于是,阳东霖制作了多版样衣,反复拿到舞台上调整、细化,在此过程中想到了添加灰白色颜料。舞蹈演员🎭️身上的痕迹,是他们一笔一笔画上去的。“直到某个瞬间,你会觉得这群人在舞台上矗立着,就像雕塑活过来了。”
阳东霖介绍,用类似雕塑的服饰来塑造人民群像,这个灵感并不是凭空降临。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采风时,馆内的雕塑群曾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殇》这个段落,对应着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但我们不想只是渲染苦难,更多地是想传达人民群众在苦难中坚韧不拔、奋起抗争的精神。”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侯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