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博物馆体系的“龙头旗舰”,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仅是收藏、研究与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更在新时代肩“文化客厅”的使命。无论对专业文化爱好者,还是广大公众来说,它都是不可错过的文化目的地。
一座博物馆,承载民族文明的叙事与力量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始建于1912 年,是通过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在 2003 年合并而成的国家级综合博物馆。这座建筑面积近20 万平方米、拥有 48 个标准展厅的宏伟空间,是目前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
它不仅具备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承载着学术研究、公共教育与国际交流的多重功能,是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象征 。
馆藏千余万件,文明厚度与广度兼具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规模约为 143 万余件(套),涵盖古代文物、近现当代文物、艺术品等多种门类,其中一级文物近 6000 件(套)。
这里陈列的展览分为三个基本单元:
“古代中国”:展出约 2500 件文物,涵盖远古至明清的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视觉缩影。
“复兴之路”:通过珍贵文物与历史图像,回顾近代中国从沉沦到奋起的民族复兴历程。
专题与临时展览:专题展览立足馆藏,“中国古代钱币展”“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中国古代书画展”“中国古代瓷器展”等正在展出。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其中的代表性文物包括:
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陕西临潼半坡遗址,距今约 6000年。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这件彩陶以极具装饰感的人面与鱼纹组合,展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对自然崇拜与图腾意识的早期表达。宽眼大鼻的人面与游动的鱼纹交融,展现出强烈的艺术张力和象征意味,被誉为中国史前艺术的巅峰之作。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四羊方尊、大盂鼎、“天亡”青铜簋:展现中国青铜时代的礼制与宗法文明;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体现了商代青铜文化的高度发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红山玉龙:被誉为龙图腾的最初模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孝端皇后凤冠:中国古代皇室冠饰的代表作,体现明代宫廷的奢华与等级制度。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2025年“国家展览”系列:聚焦文化自信与全球对话
2025 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推出“国家展览”品牌,旨在服务“国之大者”,打造展现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文化金名片” 。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展览:
“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聚焦青年科技成果与时代梦想;
“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纪念展览:致敬在中国抗战中支持与援助国家的国际人士;
“河姆渡文化”考古展: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
国际交流展:如沙特、列宾、庞贝等国际文化交流展 ;
这些展览不仅体现“国家观展览”的战略定位,也彰显国博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对话中的开放姿态。
文物守护的新基建:科技力量的支撑
维护如此庞大而精细的馆藏体系,对展陈环境提出极高要求。无论是青铜器的防氧化、丝绸的防潮,还是纸质文献的防脆化,温湿度控制都至关重要;尤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样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综合性展馆中,环境调控系统的稳定性与精密度,是文物安全的重要保障。
图片来源:微博@老猪的碎碎念
在这一领域,诸如恒温恒湿储存柜、展柜恒湿装置、电子干燥柜和智能环境监控系统等专业设备,已成为现代文博系统的“基础设施”。
华储创新作为恒温恒湿领域的科技企业,专注于文博、电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精度环境应用场景,致力于为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提供全场景、定制化的微环境控制解决方案,助力文物在理想条件下长期稳定保存。
图片来源:微博@老猪的碎碎念
科技虽无声,却以精准、稳定与专业,成为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一座立体的大型文化殿堂,从远古文明到现代中国,从文物保存到文化创新,汇聚千万年的文明光华。
在这里,观众不仅能通过文物理解历史,也能感受到博物馆作为“国家名片”所承载的文化使命与审美自信。更值得铭记的是,是现代科技为这一切提供了无声却有力的守护。
愿在国博的每一次参观,都能成为人与文明对话的深刻时刻,也让科技与文物之美在时间中交融、共振。
温馨提示:记得提前7天在官网或国家博物馆小程序实名免费预约
📌本专题由“华储创新”支持发布
守护千年文物的温度,我们用科技传承文明的力量。
▶️ 敬请期待下一站:
三星堆博物馆 · 四川广汉|沉睡三千年的青铜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