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其 “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实用与审美交融”“尚古且求新” 的核心主张,是。『于海』波以宋代古窑建盏残片为创作基底,以大漆为修复与艺术表达的媒介,既深度契合《髹饰录》传承的传统漆艺精神,又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实现了理念与形式的双重革新,具体剖析如下:
一、《救赎系列》对《髹饰录》传统漆艺精神的传承『于海』波的创作绝非简单的文物修复,而是以大漆为桥梁,搭建起古器残体与当代艺术语言的对话通道,每一处创作细节都呼应着《髹饰录》的核心追求:
1. 契合 “巧法造化”:顺应材质本性,融合自然与工艺
《髹饰录》中 “巧法造化” 的精髓,在于要求漆艺创作遵循自然规律,尊重材质的天然属性,不强行改变事物本真,最终达成 “天人合一” 的工艺境界。『于海』波在《救赎系列》中,将这一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 尊重建盏残体的 “自然印记”:宋代建盏的残损形态,如崩裂的端口、延伸的冲线、缺失的边角,并非需要掩盖的 “瑕疵”,而是古器历经数百年时光洗礼后留下的自然痕迹。建盏胎土的粗糙质感、釉面自然形成的冰裂纹路、窑火淬炼出的兔毫或油滴肌理,都是土与火在自然作用下的独特产物。『于海』波并未对这些残损进行刻意打磨或遮盖,而是以大漆为 “纽带”,顺着残损的自然形态进行弥合 —— 沿冲线填充漆料,随崩口塑造肌理,如同为古器续写自然生长的轨迹,完美契合《髹饰录》中 “顺应事物本质规律” 的工艺理念。
- 遵循大漆的 “天然特性”:大漆作为天然树脂,其干燥过程依赖特定的温湿度条件,固化后呈现出的温润光泽与细腻肌理,是人工合成材料无法复制的自然质感。『于海』波在创作中,未对大漆进行过多化学改性,完整保留了其 “遇潮湿则更显润泽,遇光线则柔和通透” 的天然属性。这种处理让大漆与建盏的陶土质地形成 “土与漆” 的自然对话,正是《髹饰录》中 “借助自然之力成就工艺之美” 的当代实践。
2. 呼应 “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以大漆为肌理,构建古今共生的平衡
《髹饰录》提出 “质则人身”,即器物的质地应如同人体般遵循自然特质;“文象阴阳”,指器物的纹饰与形态需体现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于海』波的《救赎系列》,将这一传统哲学观从 “器物制作” 延伸至 “残器再生” 的创作中:
- “质则人身”:赋予残器生命感:在创作视角下,建盏残体如同 “受伤的生命体”,而大漆则扮演着 “修复肌肤” 的角色。『于海』波通过多层髹涂、贴金、嵌银等传统漆艺技法,让大漆在残损处形成丰富的肌理层次 —— 部分区域薄如蝉翼,隐约透出釉面的冰裂纹路,宛如皮肤下清晰可见的血管;部分区域厚如凝脂,填补缺角后形成柔和的弧度,恰似伤口愈合后自然形成的肌理。这种 “以漆为肤” 的创作手法,让原本冰冷的残器拥有了 “温润鲜活的生命质感”,深刻诠释了《髹饰录》中 “器物如人,需蕴含自然生机” 的理念。
- “文象阴阳”:构建多重对立统一:《救赎系列》中,“阴阳平衡” 的哲学思想随处可见:古盏的 “残”(破损、残缺,象征沉静的 “阴”)与大漆的 “补”(完整、新生,代表活力的 “阳”);陶土的 “粗粝”(冷硬、哑光,属 “阴”)与大漆的 “温润”(细腻、光泽,属 “阳”);宋代的 “古”(历史沉淀、厚重内敛,属 “阴”)与当代的 “新”(创作理念、艺术表达,属 “阳”)。这些对立并非相互冲突,而是在大漆的 “黏合” 作用下形成共生关系。例如,在带有兔毫纹的建盏崩口处,『于海』波以金漆沿兔毫纹理自然延伸,让 “古老纹路” 与 “新生漆料” 形成 “阴阳相生” 的视觉脉络,暗合《髹饰录》“文象阴阳” 的深层哲学内涵。
3. 践行 “尚古创新” 与 “实用审美统一”:以古为基,升级残器价值
《髹饰录》中的 “尚古”,并非盲目复古,而是 “借鉴古人智慧,实现推陈出新”;“实用与审美统一”,则要求器物在具备实用功能的同时,兼具精神审美价值。『于海』波的创作,对这两大理念进行了当代转译与升级:
- “尚古”:以宋代建盏为文化根基:宋代建盏原本是日常使用的茶具,其独特的窑变工艺与极简美学,堪称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集中体现了古人 “重材质本真、轻繁复纹饰” 的审美追求。『于海』波选择建盏残器作为创作基底,而非普通残瓷,正是对 “宋代美学” 的深度致敬。创作中,他完整保留了建盏的核心特质,如独特的釉色、粗粝的胎质,让作品的 “古意” 拥有明确的文化源头,符合《髹饰录》“学习古人却不局限于古人” 的创作前提。
- “实用审美统一”:从 “实用修复” 到 “精神救赎”:传统的文物修复,如金缮工艺,核心目标是 “恢复器物的实用功能”。而『于海』波的 “大漆弥合”,彻底超越了实用层面 —— 他并未追求让建盏重新具备 “盛水” 的功能,而是通过大漆的艺术化处理,将残器转化为 “历史与当代对话的精神载体”。在作品中,古盏的残损象征 “历史文化的断裂”,大漆的弥合则寓意 “传统文化的救赎与重生”。这种处理既保留了建盏固有的 “审美基因”,又赋予其 “当代精神价值”,实现了《髹饰录》“以实用为基础、以审美为灵魂” 的理念升级。
大漆不仅是《救赎系列》的创作媒介,更承载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于海』波通过对大漆的运用,将 “残缺与圆满”“时间与永恒”“有限与无限” 的哲学思考融入作品:
1. 残缺即圆满:重构对 “完美” 的认知
在传统认知中,“残缺” 与 “圆满” 是对立的概念,但『于海』波借助大漆,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建盏的残损是客观存在的 “不完美”,而大漆的弥合并非 “掩盖残缺”,而是 “接纳残缺”—— 大漆在残损处形成的肌理,与建盏原有的釉面、胎质相互融合,让 “残缺” 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作逻辑背后,蕴含着 “残缺即圆满” 的哲学思想:世间不存在绝对的完美,残缺是事物发展的自然状态,接纳残缺、赋予残缺新的意义,便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圆满。正如大漆本身,需历经割漆、过滤、调配等多道工序,在 “不完美” 的制作过程中,最终形成温润坚韧的质地,恰如人生在历经挫折后,方能成就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2. 时间的永恒:连接过去与未来
大漆具有 “历久弥新” 的特性,随着时间推移,其光泽会愈发温润,肌理会愈发丰富,这种 “与时间共生” 的特质,让大漆成为连接 “过去” 与 “未来” 的媒介。《救赎系列》中,宋代建盏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时间,而大漆的运用,将当代的时间维度注入其中 —— 大漆在创作时的流动、固化,在未来岁月中的变化、沉淀,让作品成为 “时间的容器”。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既能感受到宋代建盏所代表的 “过去时间”,也能体会到当代创作所蕴含的 “当下时间”,更能预见作品在未来岁月中 “持续生长” 的可能。这种 “时间的叠加”,打破了时间的线性界限,传递出 “时间永恒” 的哲学思考:文化的传承并非静止的延续,而是在时间的流动中,不断吸收新的养分,实现永恒的生命力。
3. 有限即无限:拓展生命的维度
建盏残器的形态是 “有限” 的,其破损的范围、残存的体量,都有明确的边界;而大漆的运用,为 “有限” 的残器赋予了 “无限” 的可能。大漆可以在残损处自由延展,通过贴金、嵌银、髹涂等技法,形成无限丰富的肌理与视觉效果;同时,大漆所承载的 “救赎” 理念,超越了器物本身的物理形态,延伸至对文化传承、生命价值的思考 —— 从 “修复一件残器” 到 “救赎一段文化”,从 “关注器物的有限形态” 到 “探索精神的无限价值”。这种 “有限与无限” 的辩证关系,体现了 “以有限承载无限” 的哲学思想:个体的生命、一件器物的形态都是有限的,但通过赋予其精神意义,便能突破有限的边界,获得无限的生命力。
三、《救赎系列》对《髹饰录》传统理念的创新突破『于海』波的《救赎系列》并非对传统漆艺的简单复刻,而是在《髹饰录》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文化语境,在修复逻辑、载体边界、价值维度三个层面实现了创新突破,推动传统漆艺从 “器物工艺” 迈向 “当代艺术”:
1. 修复逻辑创新:从 “补全残缺” 到 “彰显残缺”
《髹饰录》所代表的传统漆艺,其应用场景多为 “制作完整器物” 或 “修复器物的实用功能”,修复的核心逻辑是 “掩盖残缺,恢复完整”。而『于海』波彻底打破了这一传统逻辑,提出 “彰显残缺,赋予意义” 的修复理念:
- 传统金缮或漆修工艺中,工匠会尽量让修复痕迹 “不显眼”,例如用金漆填补冲线时,会力求金漆与原器釉面自然融合,弱化修复痕迹。但『于海』波反其道而行之,刻意 “放大残损的存在感”—— 在建盏的崩口处,用厚漆塑形,形成高于原器表面的 “凸起肌理”,让崩口成为视觉焦点;在冲线处,用银漆勾勒线条,让裂纹清晰可见。这种处理方式,不是 “修复残缺”,而是 “将残缺转化为艺术语言”:残损不再是 “不完美的印记”,而是 “历史的见证”,大漆的作用从 “掩盖” 变为 “为残缺赋权”,让 “残缺” 成为作品的核心审美符号。
- 这一创新背后,是对《髹饰录》“实用导向” 的当代超越:传统漆修的核心是服务于 “器物的使用价值”,而『于海』波的创作则转向服务于 “精神价值”。他让残器从 “实用工具的遗存”,转变为 “反思‘完美’与‘残缺’关系的当代艺术装置”,精准契合了现代人对 “不完美美学”“生命韧性” 的精神共鸣 ——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代社会,人们逐渐意识到 “残缺” 是生活的常态,接纳残缺、从残缺中寻找价值,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需求。
2. 载体边界突破:从 “新制漆器” 到 “残器再生”
《髹饰录》记载的传统漆艺实践,多以 “从零开始制作漆器” 为核心,创作载体多为 “空白的、可塑造的材质”,如木胎、竹胎、布胎等,工匠需在空白载体上,通过髹涂、描绘、雕刻等技法,赋予载体形态与纹饰。而『于海』波将漆艺载体从 “空白材质” 转向 “有历史记忆的残器”,让漆艺从 “单纯的制作工艺” 转变为 “文化叙事媒介”:
- 宋代建盏并非 “空白载体”,而是自带 “历史信息” 的文化符号 —— 它承载着宋代的饮茶文化(如斗茶习俗)、窑工的精湛技艺(如窑变控制)、古人的审美风尚(如『极简主义』),甚至建盏的 “残损” 本身,也蕴含着数百年的流传故事,可能是战乱中的损毁、埋藏地下的侵蚀、流传过程中的意外。『于海』波在创作时,不是 “在空白载体上创作”,而是 “与历史对话”:大漆的每一道肌理、每一处金箔的粘贴、每一粒银粉的镶嵌,都与建盏原有的历史信息相互呼应。例如,在带有油滴纹的建盏残处,『于海』波用黑漆为底,嵌入细小的银点,模拟油滴纹的 “星斑” 效果,让 “古老的釉色纹理” 与 “新生的漆艺肌理” 形成 “跨时空的对话”,让历史的痕迹与当代的创作相互交融。
- 这一突破极大地拓展了漆艺的 “文化叙事维度”:传统漆器的叙事,多围绕 “工艺本身” 展开,如技法的精湛、材质的珍贵;而《救赎系列》的叙事,则是 “历史 + 工艺 + 当代思考” 的三重叠加 —— 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大漆工艺的细腻,还能透过建盏残体触摸宋代文化,更能从 “大漆弥合残损” 的创作中,思考当代文化传承的意义。这种 “多重叙事” 让漆艺从 “技艺展示” 升华为 “文化传承的当代表达”,丰富了漆艺的艺术内涵与文化价值。
3. 价值维度升级:从 “器物审美” 到 “精神救赎”
《髹饰录》强调漆器的 “审美价值”,但这种审美更多停留在 “器物层面”,如纹饰的精美、质地的温润、形态的雅致,核心是 “为生活增添美感”。而『于海』波的《救赎系列》,将漆艺的价值从 “器物审美” 提升至 “精神救赎” 的层面,让漆艺承载起当代人的 “文化焦虑” 与 “精神渴望”:
- 作品以 “救赎” 命名,直指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在快节奏、高损耗的现代社会,“断裂” 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与精神状态 —— 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断裂、人与自然关系的断裂、个体精神世界的断裂。『于海』波用 “大漆弥合建盏残损” 的创作行为,构建了一种深刻的 “隐喻”:大漆如同 “文化粘合剂”,其修复的不仅是建盏的 “物理残缺”,更是现代人对 “文化断裂” 的焦虑;残器在大漆的作用下 “再生”,象征着 “即使文化传统历经断裂,仍可通过当代创作实现救赎与重生”,同时也传递出 “个体在面对生命中的‘残缺’时,可通过自我重构实现精神救赎” 的信念。
- 这种价值升级,是对《髹饰录》“审美导向” 的超越:传统漆艺的价值在于 “美化生活”,而《救赎系列》的价值在于 “为精神赋能”。它让漆艺从 “日常生活的装饰元素”,转变为 “反思当代精神问题的艺术媒介”,让古老的漆艺与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产生深度共鸣。当观众面对《救赎系列》时,不仅能获得视觉上的审美体验,更能引发对文化传承、生命意义的思考,实现了漆艺 “价值维度” 的当代突破。
『于海』波的《救赎系列》,是对《髹饰录》传统漆艺理念的 “创造性转化” 与 “创新性发展”:其 “守” 体现在,始终以大漆的天然特质为创作基础,以《髹饰录》中的传统哲学思想为精神内核,尊重材质本真、顺应自然规律,延续了 “巧法造化”“尚古创新” 的传统漆艺精神;其 “变” 则表现为,跳出了传统漆艺 “实用修复”“新制漆器” 的框架,通过 “彰显残缺” 重构审美逻辑,通过 “残器叙事” 拓展载体边界,通过 “精神救赎” 升级价值维度,将漆艺从 “工艺层面” 推向 “当代艺术层面”。
《救赎系列》的意义,不仅在于为传统漆艺注入了当代活力,更在于为 “传统工艺如何与当代对话” 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 传统工艺的传承,不是对古法的盲目复刻,而是在理解传统精神与工艺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语境,赋予其新的理念、形式与价值,让古老的工艺在当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实现真正的 “文化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