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泡泡玛特将一款41克重的BabyMolly黄金摆件标价56800元时,这个以"年轻人的第一件收藏品"自居的品牌,似乎忘记了自己的核心客群是谁。9月12日,popop珠宝品牌足金系列首发当日,北京国贸店的柜台前没有出现熟悉的排队盛况,只有零星顾客在询问千元级串珠。这场定价策略的豪赌,暴露出潮玩IP跨界高端化的深层困境。
定价策略的"断层式"跃迁
从980元串珠到5.68万元摆件,泡泡玛特足金系列的定价体系呈现出惊人的跳跃。以克价计算,毛笔吊坠达到1800元/克,远超当日大盘金价(约470元/克),甚至比老铺黄金十字金刚杵吊坠1355元/克的定价更高。这种"一口价"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黄金行业的"基础金价+工费"逻辑,将IP溢价推至极限。
值得注意的是,低价产品与高价商品呈现冰火两重天的销售表现。店员证实,千元级串珠咨询量可观,而五位数摆件现货充足。这种割裂反映出核心用户群的消费能力天花板——愿意花200元抽盲盒的Z世代,面对万元黄金时本能地按起了计算器。
首单顾客画像:谁在为黄金IP买单?
通过虚拟访谈还原首单购买56800元摆件的顾客画像,可以发现三类典型动机:资深藏家看中IP的限量属性,黄金投资者将其视为另类资产配置,而狂热粉丝则出于情感收藏。这三类人群恰好对应『奢侈品』、黄金投资和艺术收藏三个传统赛道的客群。
但问题在于,泡泡玛特试图用单一产品满足三种截然不同的需求。『奢侈品』消费者质疑其品牌积淀,投资者发现它脱离金价波动体系,艺术藏家则认为黄金材质反而削弱了IP的独特性。这种"通吃"战略导致产品陷入定位模糊的尴尬境地。
情绪价值的"天花板效应"
泡泡玛特财报显示,衍生品收入占比已达29%,但黄金品类显然未能复制盲盒的成功。百元盲盒依赖的是『多巴胺』刺激——拆盒瞬间的惊喜感、『社交平台』的分享欲、系列收集的成就感。这种低决策门槛的消费模式创造了60%以上的恐怖复购率。
但当单价突破万元关口,消费心理就发生本质变化。一位95后消费者的吐槽很具代表性:"买盲盒时觉得自己在支持艺术,看到黄金标价突然清醒是在买大宗商品。"这种心理账户的分区,揭示了情绪消费的隐形天花板。
跨界高端的商业悖论
对比老铺黄金和潘多拉两种成功模式,前者依靠百年工艺传承支撑溢价,后者凭借"一颗串珠一个故事"的情感营销立足。泡泡玛特则陷入两难:既不能像投资金条那样随行就市,又因黄金材质限制了IP的创意表达。
更关键的是场景错配。41克摆件既不适合日常佩戴,也难以纳入传统收藏体系。网友调侃"买来当传家宝太轻,当装饰品太贵"道出了产品定位的尴尬。这种模糊性直接导致消费决策链条断裂。
潮玩IP的边界探索
此次遇冷事件给行业带来重要启示:当IP衍生品突破原有价格锚点(如盲盒的200元心理防线),必须重构价值叙事。建议泡泡玛特建立阶梯式产品矩阵,从银饰过渡到K金再至足金;同时配套收藏证书、置换服务等增值体系。
归根结底,年轻人的爱可以很贵,但必须贵得有理有据。当黄金遇上潮玩,不该是简单的材质升级,而应是情感价值的量变到质变。泡泡玛特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除了价格,高端化还应该改变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