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盛夏,93岁的张允和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在最后的告别仪式上,这位跨越世纪的优雅老人依然保持着生前的风采——她身着最钟爱的紫色旗袍,发髻一丝不苟地盘起,面容恬静得仿佛只是陷入了一场甜美的梦境。前来吊唁的亲友们凝视着她精致的遗容,不禁回想起她年轻时的绝世容颜。有人感叹道:她年轻时的美丽,无论怎样想象都不为过。这份跨越时光的美丽,成为了张允和留给世人最后的礼物🎁。
时光回溯到1909年的酷暑时节,张家的宅院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当第二个女儿降生时,这个不哭不闹的婴儿让全家人误以为是个死胎。就在众人手足无措之际,睿智的老祖母坚持用民间喷烟的偏方施救。奇迹发生了,婴儿突然放声大哭,这个被救活的爱哭鬼就是后来家里最疼爱的小二毛。(照片中二排左二为张允和)按照张家的传统,女儿们的名字都带有两条腿的偏旁,寓意女儿终将嫁作人妇。于是,这个幸运存活的女婴被取名为张允和。
幼年的允和生得纤细玲珑,常被人比作《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然而这样的赞美却让倔强的小允和心生不悦,在她看来,虽然外表柔弱,内心却住着一个坚强不屈的灵魂。这份与生俱来的坚韧,在她冒险救助抗日志士的壮举中,在她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乐观态度里,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著名作家叶圣陶曾这样评价张家四姐妹:谁若能娶到张家的才女,定能幸福一生。而语言学家周有光,就是那个有幸与张允和共度一生的幸运儿。
他们的爱情故事绵长如诗。对张允和而言,这段情缘从16岁延续到93岁,整整77个春秋;对周有光来说,则是从20岁相伴至112岁,长达93年的光阴。16岁的允和虽然身形纤瘦,却洋溢着青春的朝气,是个才华横溢的活泼少女。因为与周有光妹妹的同窗之谊,她常去周家做客,就这样与未来的爱人相遇了。当时正在读三年级的允和,面对大学生周有光热烈的追求,既心动又羞涩。每当周有光来寝室找她,害羞的允和就会躲到别的寝室,还托人传话说自己不在。这段趣事让同学们给她起了个可爱的绰号——温柔的防浪石堤。
随着时光流转,两个年轻人终于开始了甜蜜的约会。在秋日的海边,他们并肩漫步,沉默中透着青涩的悸动。周有光小心翼翼地掏出一方白手帕,铺在防浪堤上邀请允和同坐。他又从怀中取出一本蓝色封皮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允和翻开书签标记的那页,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一句:我愿在这一吻中洗净了罪恶。少女的心跳顿时漏了半拍,既害羞又忍俊不禁:这个不怀好意的人。就在这静谧的时刻,周有光鼓起勇气轻轻握住了允和的手。天边的云霞似乎也羞红了脸,秋日的凉风里,两只紧握的手心却沁出了细密的汗珠。虽然那个想象中的洗净罪恶的吻没有发生,但在双手相触的瞬间,允和已经将整颗心交给了这个深情的年轻人。79岁高龄时,张允和仍对这段青涩的初恋记忆犹新,并将它写进了散文《温柔的防浪石堤》,字里行间都浸透着甜蜜的回忆。
在周有光的第一封情书里,这个年轻人坦诚地诉说着内心的矛盾:他担忧自己贫寒的家境无法给心上人幸福。允和当即回了一封长达十余页的信,不仅表明心迹,更坚定地表示幸福需要两人共同创造。或许正是这份始终如一的鼓励,成就了周有光日后在学术上的卓越建树。1933年4月30日,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虽然这个选在月末的婚期被风水先生认为不吉利,更有算命者断言两人活不过35岁,但他们毫不理会这些迷信说法。在四妹充和悠扬的昆曲《佳期》祝福声中,他们开启了婚姻生活。后来两人双双成为百岁老人,用漫长的人生彻底打破了那些无稽之谈。
在动荡的民国时期,许多文人婚姻都历经变故,唯独张允和与周有光的感情历久弥新。他们携手走过了无数艰难岁月,始终相濡以沫。晚年时,86岁的允和突然对电脑打字机产生了兴趣,90岁的周有光便成了她最耐心的老师。只要妻子一声轻唤,他就会迈着蹒跚却欢快的步子前来指导。岁月虽然在允和脸上刻下了皱纹,但在周有光眼中,她永远是那个需要他呵护的小公主。漫画家丁聪曾为他们创作过一幅温馨的漫画:周有光蹬着三轮车,载着手持笛子的允和,尽管已是白发苍苍,画中的允和依然像个备受宠爱的小姑娘。
2002年8月,张允和的离世让周有光的世界瞬间崩塌:我茫然失措,整日沉浸在思念中,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致。七十年的婚姻生活,我们从未想过会有分离的一天。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几乎窒息。他在纸上写下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句: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这些曾经玩笑般谈论过的话题,如今都成了残酷的现实。遵照允和的遗愿,家人将她的骨灰安放在西郊永定河畔的观涧台山中,并在旁边种下一棵枫树。因为她生前最爱看的,就是枫叶由绿转红的那份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