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2025年戴森设计大奖中国大陆赛区颁奖仪式暨十周年特别活动在沪举行。戴森教育及公益项目亚太区负责人柯炎秀、戴森硬件『工程师』团队负责人胡宏飞,及历届获奖选手共同见证十周年里程碑时刻,2025年中国大陆赛区三强名单同步揭晓。
同期,戴森设计大奖入华十周年特展正式启幕,9月14日至21日向公众免费开放,集中展示青年发明家以创新回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成果。
三强作品落地民生:从寒旱区厕改到脊柱侧弯监测
作为国际性设计与工程大奖,戴森设计大奖自2016年入华以来,始终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导向。2025年赛区三强作品延续这一理念,聚焦公共卫生、医疗健康等民生领域痛点,展现本土青年的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
清华大学黄俊铭、梁骥团队的“Pureco免水冲生态户厕系统”摘得冠军。该作品针对中国寒旱区居住分散、污水管网建设难、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采用太阳能集热与被动保温技术,实现粪尿无害化、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无需水电即可运行,每年可节省维护费超300元。团队还通过助便踏板等细节设计优化使用体验,有效提升农村居民改厕意愿,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戴森硬件『工程师』团队负责人胡宏飞评价,该作品“深入寒旱区五省调研,精准回应传统厕改成本高、无害化率低等痛点,是‘设计温度’的典型体现”。
中国药科大学陈培鸿的“AI-3D药物制造研发平台”获亚军。该平台通过AI打印技术实现药物释放时间、剂量的精准控制,解决儿童、老人手工分药难题及罕见病患者按需制药成本高的困境,同时为药物添加触觉标签,便利视障群体用药。值得关注的是,该作品去年参赛未获佳绩,团队根据评委反馈迭代优化后再度参赛,最终脱颖而出,践行了戴森倡导的“无惧失败,敢于创新”的发明家精神。
上海交通大学陆瀚文、宋新园团队的“ScolioDetect青少年脊柱侧弯监测设备”获季军。这款可快速穿戴的设备采用动态步态分析方案,将原本依赖专业操作的脊柱侧弯检测,转化为校园等场景可轻松实施的流程,实现弯曲角度与形态的高精度测量,为青少年体态健康筛查提供便捷解决方案。
十年深耕:从3500份作品到“『工程师』思维”普及
十年来,戴森设计大奖已成为中国青年创新的重要平台。数据显示,大赛累计吸引超2万名中国大学生参与,收到逾3500份原创作品,覆盖医疗、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灾难救援等多个领域。从初期聚焦医疗课题,到如今拓展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中国青年的创新视角正不断拓宽。
“我们从不以数字衡量成就,最大的收获是推动思维转变——让年轻人发现‘工程也可以很酷’。”柯炎秀在活动中表示。十年来,戴森通过“『工程师』赋能『工程师』”的模式,联合高校共同探索工程教育新模式,将产业前沿研发经验融入课程,已与广东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达成课程合作,并推动STEM教育普及至中小学,累计惠及全国2000所学校的620万名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
胡宏飞指出,中国青年的创新特质十年间显著提升:“从关注技术本身,到强调‘设计解决谁的问题’;原型制作能力、试错勇气大幅增强,今年八强团队均携带精心打磨的原型机到场,甚至现场调试维修,展现极强的执行力。”
坚守评判标准,链接产业与教育
尽管入华十年,戴森设计大奖的评判标准始终围绕四大核心维度:识别真实痛点、提出有效解决方案、体现迭代与原型实现能力、具备商业可行性。“我们不追求效果图精美,而是看重设计能否落地解决实际问题。”胡宏飞强调,这一标准让大赛区别于其他赛事,成为连接高校理论与产业实践的桥梁。
对于中国创新环境,柯炎秀认为,中国城市正掀起创新浪潮,而戴森的角色是“铺就全新创新之路”,而非跟随潮流。“亚洲尤其是中国拥有顶尖教育资源与人才储备,我们不仅关注知名院校,更希望支持资源有限但人才优质的学校,构建从高校到社区、基础教育的完整教育生态。”
展望未来,戴森表示将继续深化与本土产学研机构的合作,弘扬发明家精神,投资青年创新人才。柯炎秀强调:“创新由好奇心、勇气与合作驱动,我们期待与更多年轻人同行,让工程设计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力量。”
结语:十年耕耘铸基石,创新薪火向未来
从2016年初入中国时的探索起步,到如今成为赋能青年创新的标杆平台,戴森设计大奖的十年,不仅是一场场赛事的积累,更是一次对“『工程师』思维”的全民普及,一份对青年创新潜力的坚定信任。十年来,3500余份作品背后,是无数中国青年用智慧与行动力,将“解决问题”的初心转化为改变生活的实际方案——从寒旱区的生态厕改,到校园里的脊柱监测,从精准化的药物制造,到更多未被看见的民生探索,这些创新力量正悄然改写着社会生活的细节,也为中国创新生态注入着鲜活动能。
如今,十周年的节点既是总结,更是新的起点。随着特展的启幕,这些青年创新成果将走出赛场,与公众见面,让更多人看见“工程设计”的温度与力量;而戴森对教育生态的深耕、对青年人才的扶持,也将在未来持续发酵。当越来越多年轻人敢于怀揣好奇心试错,勇于用技术回应社会需求,当“创新”从赛事走向日常,从校园走向产业,这场持续十年的创新之约,必将孕育出更多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让“中国青年创新”的名片在世界舞台上愈发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