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电影院🎦曾是城市生活的心脏,街头巷尾的手绘电影海报,更是一代人童年里鲜活的印记。如今,这些海报大多被视作 “完成使命的旧物”,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但对 1970 年代生于香港慈云山的林家乐而言,它们从未 “该被丢掉”。这位香港知名电影海报收藏家,从九十年代那个错过末班地铁的夜晚开始,与港片海报的纠缠已绵延三十年。
01
那一夜,是他与港片海报缘分的起点。
林家乐在街头撞见电影《卫斯理之老猫》的海报,六块胶布将它固定在墙上,他在夜色里等了三四个小时,待行人散尽,才小心翼翼地一寸寸撕下。
这场看似盗取的举动,没有浪漫的仪式感,却让他从此再也没错过任何一次 “遇上海报” 的机会。
后来,他习惯出门旧带个海报筒,就为了 “万一碰到海报能立即装走”,哪怕因此错过了末班地铁,也觉得值了。
02
“烂片?但是海报画得好啊。”
面对旁人对他收藏烂片海报的不理解,林家乐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一张海报的价值,不该由电影质量好坏决定。
海报上面的演员形象、电影标语,都是港片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的细微切片。
正因如此,林家乐的收藏里既有『张国荣』、『周润发』、『林青霞』主演的经典电影海报,也有无数被视作 “烂片” 的作品海报。
而这些海报共同构成了香港电影的完整图签,更因为视觉设计、印刷工艺与社会背景,包含了多重珍贵价值。
就像《笑傲江湖 Ⅱ》《纵横四海》的海报,融合武侠美学与商业设计,早已成为那个时代的符号;
1988 年『刘德华』主演的《猎鹰计划》,电影虽然并非影史经典,但他的海报却是林家乐的心头好,为此找了将近三十年。
从 1990 年代起,他就四处打听,甚至询问到当时的影片监制吴思远,得到的答案却是 “公司也没有留存”。
直到三十年后,他偶然在网络上寻得踪迹,当即下单买下,才算圆了多年的心愿。
还有他收藏的 1990 年代曾志伟导演的《小小小警察》手绘海报,同样充满故事。
这部电影上映时因 “无厘头” 风格遭到观众嘲笑,可林家乐看中的,是海报上手绘的几十位演员头像。
在他眼里,那些神情各异的面孔画得极好,“比电影本身更值得被记住”。
有一次在长洲露营时,路过一家影视店,从货架缝里瞥见 “警察” 字样,大胆询问店主能否买下,对方没说话,直接撕下来送给他。
就是这张《小小小警察》手绘海报,至今仍是他最珍贵的收藏之一。
“电影本身由谁演、质量如何,很难揣摩。但每一张海报都是平等的。”
林家乐的这句话,道破了他收藏的初心。
03
林家乐的收藏,从不是一场精致的古董交易。
他的海报,有的是从垃圾桶🗑️里捡的,有的是在影视店门口花几港币买的,还有的是老电影院🎦小卖部老板娘悄悄替他攒的。
1997 年,他去荃湾龙华戏院,问工作人员能否回收撤下来的海报,对话被一旁的小食部老板娘听了去。
几个月后再去,老板娘把攒了好几十张的海报交给了他,其中不乏一些已停映好几年的电影海报。
如今,他已收藏了几千张海报,跨越 1950 年代至今。
最早的一张是 1951 年上映的《人之初》,海报上还印着 “李振藩”,也就是儿童时期的『李小龙』。
而他做的远不止收藏,更通过研究这些海报,唤醒公众对香港电影遗产的保护意识,尤其针对易被忽视的纸质载体。
在他看来,“电子宣传图不能叫海报,海报应该是可以触摸到的”,数字影像留不下折痕,也还原不了墙面剥落时的印记。
只有纸质海报,才能真正封存那些流金岁月。
从 1950 年代的拼贴风、1970-1980 年代盛行的手绘风,到后来以剧照为主的照片风格,林家乐亲眼见证了香港电影宣传美术的转型。
他还与 1970-1990 年代初期的海报名家阮大勇成了朋友,阮大勇笔下的《A 计划》《小小小警察》等海报,曾是无数人的港片记忆。
在林家乐眼中,海报不是美术品,而是 “曾经和观众见过面、有过连接的东西”, 上面的钉痕、虫蛀、胶印,都不是瑕疵,而是时光的见证。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