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筛选制鞋皮料。
易尚鞋业的工作人员正在直播带货女鞋。
不懂就问
经 济 热 点 一 线 探 访
问题
●减产六成多的成都女鞋,如何实现逆袭?
回答
●『直播间』就是卖场,亿元级年销售额全部通过电商平台实现
●提高生产速度,走自主研发设计路线,用精细化手工生产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从电商贸易端倒转过来向研发设计端延伸,形成自主研发设计生产能力
结论
●销售渠道在不断变化,企业唯有做强产品本身,认准方向,才能在“既要又要还要”的消费环境下,稳稳前行
成都,中国女鞋之都,正在经历两重考验:一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是电商产业赛道的格局重塑。成都女鞋曾是西部鞋业版图中的耀眼明珠。然而,这个“中国女鞋之都”,女鞋企业及其配套企业从辉煌时期的近3000家、年产量约6亿双,缩减到现在有一定规模的鞋企数量已不足500家、年产量约2亿双,减产六成多。经过转型阵痛、赛道变换,一些鞋企通过重塑产业生态,再度实现逆袭,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做到的?9月16日,我们到“中国女鞋之都”核心区域——位于成都双流区的汇都时尚产业园一探究竟。
『直播间』就是卖场
精细化手工生产满足消费者更多样化需求
当我们到达汇都时尚产业园时,密密麻麻的商家和颇显冷清的场面,多少让人有些诧异。
“以前成都年产量达上百万双的鞋厂很多,产品面向全国,供不应求,但目前这种企业已缩减不少。”成都易尚鞋业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叶龙说。
跟随叶龙的脚步,我们来到该公司位于汇都时尚产业园3楼的店铺内。和想象中不同,这里既是企业研发设计现场,也是电商直播现场,不见传统展陈销售场景。一眼望去,所有在售款式和刚刚上市的新品,都在10多个『直播间』里扎堆摆放。
“你们的展厅在哪里?”我们不禁好奇地问。
“都在这里,『直播间』就是我们的卖场。”叶龙介绍,如今亿元级的年销售额,全部通过电商平台实现,背后的30多名主播支撑起绝大部分销售数据。
这家以贴牌加工起家的企业,怎么从最初每年一两千万元的销售额,猛增到过亿元销售业绩的?
『直播间』展台上,50多款女鞋不仅款式精致,而且不重样,水钻、珍珠、亮片、蝴蝶结🎀等饰品,在工人灵巧的双手下变成鞋子的亮眼细节。然而,也正是手工制作较慢的特性,以及贴牌加工生产模式,让很多成都女鞋企业在电商时代感到很不适应。
“越来越多人习惯在线上消费,订单开始从电商板块快速涌进。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快的生产速度,更多的产品开发设计,以及自主品牌。”叶龙说,特别是一些没跟上『互联网』这条赛道的企业,体量开始逐步萎缩。他拿起一款鞋举例,以前该款女鞋生产周期为一个月,现在则缩短到15天甚至7天。
“这个效率的提高实际上让我们很痛苦,因为它是用手工一双一双做出来的。”叶龙说。不过,在他看来,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让成都女鞋逐渐变成稀缺品,因为精细化手工生产可满足消费者更多样化的需求,“这也是成都女鞋的特点——快反能力强、设计能力强。”
下午3点,易尚鞋业『直播间』里,女主播对着镜头介绍刚上架的新品。一旁的电脑上,正实时显示着销售数据、流量变化等动态信息。面对消费者不停发来的咨询信息,前方的主播迅速反应解答,后台的『设计师』及时记录各种需求线索,为后期新产品开发设计做储备。在这里,我们得知一个数据:今年上半年,易尚鞋业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而这个业绩是由30多个主播完成的。
电商赛道的崛起,不仅让易尚鞋业年销售额翻了10倍,也让其直接面向消费者群体,走自主研发设计路线,在直播电商新赛道上越跑越快。
“现在电商平台的激烈竞争,对直播电商影响较大,这会导致我们的经营重心发生偏移,被迫跟着调整。”叶龙透露了今年下半年的计划:消库存。
反向发展
从电商贸易端向研发设计端覆盖
和大多数企业不太一样,与易尚鞋业相邻的成都女鞋品牌“吴大叔”是反向发展——从电商贸易端往研发设计端覆盖。作为成都聚团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女鞋品牌,其在产业园4楼打造了一个时尚靓丽的体验展厅,现场不仅有顾客线下试穿体验,还有主播在直播卖鞋。
“我们一开始是做鞋的贸易公司,但现在要把它做成一个做鞋的科技公司。”该公司联合创始人杨玲说。
“吴大叔”为何从电商贸易端倒转过来向研发设计端延伸?对于我们的疑问,杨玲并不着急回答,而是拿一双鞋跟高8厘米的高跟鞋👠让我们试穿体验。
尽管鞋跟很高,但走上去双脚并不会感到累,而这正是杨玲想告诉我们的答案:鞋子款式虽基础,但通过在鞋底加上减震设计,让脚感更好。电脑屏幕上,动态测试仪正持续显示走路时测到的足弓比例、双脚与地面间作用力方向等,通过精准数据来评定这双鞋是否让穿鞋的人感到舒适。因此,“吴大叔”还拿到多项专利技术。
既有电商的渠道优势,又形成自主研发设计生产能力,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已实现6000多万元营业额。
经历过产业转型阵痛,像易尚鞋业、聚团科技这样的成都女鞋企业,被“店播”流量选中,去年成都女鞋产业带的『抖音』电商商品交易总额突破40亿元,销售额同比增长24%,“中国女鞋之都”不仅逐渐找回往日的辉煌,过去以“代工”为标签的店铺也找到实现品牌化发展的新路径。面对电商生态重塑的新一轮挑战,企业唯有做强产品本身,认准方向,才能在“既要又要还要”的消费环境下,稳稳前行。(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碧红/文 李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