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身上带着一种特别的气质穿着简单,没什么名牌标志,说话不疾不徐,却总让人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聚在她身上。哪怕遇到尴尬时刻,她也能镇定自若,从容应对。这种所谓的“气场”,其实不是伪装,而是时间和习惯一点点浸润出来的自信和稳当。
气场不是天赋,多数人都是从细节小动作里练起来的。比如我自己,参加工作初期,会议上一有人停顿我就心里发慌,总觉得冷场了很尴尬,赶紧补一句,结果说出口的内容东拉西扯。后来我试着说话时候慢一点,短暂停顿一下,哪怕只是喝口水,整理下思路再讲。慢慢的,大家反而更加认真地听我说话,这时候才懂,适度的停顿能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楚,也给别人一点反应的时间。
再说些身体的小习惯。紧张时,我以前常不自觉晃腿,抠指甲,这些小动作暴露了不安。后来调整了姿态——手自然垂放或者放膝盖上,即使内心波动,表面上依然给人沉稳的感觉。等习惯养成,心态跟着放松,说话也更有底气。就像舞台上的演员,站定了气场才稳,观众自然愿意多看一眼。
有一阵子我特别怕和人对视,说话总是眼神闪躲。后来逼着自己,聊天不管紧张还是心虚,眼睛都看着对方。其实很多时候,对方被你坦然的目光看过去,反而觉得你更真诚、有份量。人的注意力就像一束光,聚焦在眼神上,就是气场最直观的体现。
还有表达习惯。以前我措辞总是习惯性加“我觉得吧”、“可能是”,话没重点,别人听过就算。但尝试先说,再讲道理,比如“这个方案我们直接换成B,因为……”,语气坚定,内容有力,才有存在感。气场强的人,未必话多,但句句掷地有声,别人才会认真听。
最难改的,是面对质疑时的心态。大多数人一被质问就马上解释、辩解,声音越急越显得底气不足。我也曾这样,后来慢慢明白,与其急着解释,不如用行动去证明。别人怀疑时,你自己心里有底,愿意笃定做事。比如有人否定我的建议,我不急着争辩,做好给他们等结果落地,反而对方主动服气。所谓自信,未必要时时用嘴去证明。
其实所谓气场,就是那份坚定和从容。不急不躁,声音不大,却稳稳给人信任感。很多人以为唯有天生自信才行,其实都是日常点滴习惯慢慢累积——敢停顿,注意姿态,学会聚焦表达,懂得取舍、不急着证明自己。从今天开始练一练,你也能成为那个“站在那里,别人自然信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