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剧《锦绣芳华》
将我们卷入那个花团锦簇的盛唐时空
细腻铺陈的盛唐气象中
『妆容』从不只是脂粉的简单敷染
发饰亦非珠翠的随意堆叠
剧中的妆发设计扎根古物与史籍
还原了唐代
一勾一画显贵贱,一盘一绾见荣枯
的仪容礼制
更以高髻的层层叠绾与步摇的颤动韵律
暗藏角色命运流转的视觉叙事
『妆容』习俗
图源:《锦绣芳华》官方微博
李幼贞
造 型
身着红地宝相花纹大袖衫,梳高耸发髻,发髻顶处簪花,头戴花鸟小山形钗、4枚金钗、金钿,左右各插花鸟串珠步摇一枚,面饰三白妆、桃花妆,额头饰花钿。
古人很早便以粉敷面,追求白皙肤色。
唐代还流行一种三白妆,即在白妆的基础上,在额头、鼻梁和下巴的部位用妆粉加重涂白。
剧中宫廷及士族女子所化即为“三白妆”(图1)。
图1 「 面饰三白妆 」
图源:《锦绣芳华》影视截图
今日虽无“三白妆”之名,但其精髓——通过提亮额、鼻、下颌使面部更立体、五官更突出的妆效,与现代高光理念不谋而合。唐代女性♀️在千年前便掌握了如此精妙的提亮手法,足见其『妆容』技艺之先进。
桃花妆属于红妆的一种。在中国古代女性♀️的面妆中,红妆最为常见且流传广泛,其特点便是运用胭脂使面部呈现红晕,凡属此类妆式皆可称为红妆。
桃花妆以粉敷面,再薄施胭脂于脸颊,妆效清浅淡雅(图2)。
图2 「 剧中『妆容』与《唐人宫乐图》 『妆容』对比」
左图源:《锦绣芳华》影视截图
右图源:一天一幅名画赏析
若步骤相同而胭脂色泽浓重,则称酒晕妆(图3),因效果似醉酒红晕,故又名醉妆。
┃《说郛》第七十七卷收录的《妆台记》
美人妆面,既傅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
图3 「 《仕女图》局部 」
图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飞霞妆则是先以胭脂涂抹全脸,再覆以妆粉,营造出红润朦胧的自然妆效。
而檀晕妆则是先将胭脂与妆粉调和均匀,再施于面颊,形成色泽匀净的粉红『妆容』。
图源:《锦绣芳华》官方微博
淑妃
造型
身着蓝地宝相花纹大袖衫,披红色斗篷,头戴莲花凤冠、步摇、圆形金钿,面饰三白妆、桃花妆,额头饰花钿,脸颊饰斜红与面靥。
花钿(亦称花子),是以金箔、彩纸、翠羽、螺钿壳、蜻蜓翅、云母片及翡翠等精巧材质,剪刻成各式花样,再以呵胶黏贴于额间眉心的装饰。
唐代花钿样式繁复多变,剧中亦生动呈现了其多样形态(图4)。
图4 「 《锦绣芳华》中多样的额间花钿 」
图源:《锦绣芳华》影视截图
斜红,则是于鬓角太阳穴处以胭脂精心描绘出的两道月牙形妆饰,其形或工整如新月,或飘逸如伤痕,尽显意趣。
面靥为唐代女子另一钟爱的面饰,点缀于双颊笑靥(酒窝)之处,形态自简朴圆点至繁复花卉不等。
其妆法主要有二:一为点染法,即以胭脂或朱砂直接点染于颊;二为粘贴法,乃将金箔、翠羽、彩纸等饰物,借呵胶之妙黏贴其上。
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绢衣彩绘木俑面部均装饰有花钿、斜红与面靥(图5)。
图5 「 绢衣彩绘木俑局部 」
图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发饰文化
图源:《锦绣芳华》官方微博
淑妃
造型
身着翟衣,头戴九钿花树冠,面饰三白妆,勾画却月眉,额头饰花钿,脸颊饰斜红与面靥。
命妇最高等级礼服所用头饰,一般由花树、宝钿、博鬓、钿钗等部件组成。
花树是古代贵妇们身着盛装时用以彰显身份的头饰,与贵族女性♀️等级的命妇制度密切相关。
根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命妇等级从高到低,使用的花钗数依次递减。
┃《新唐书·车服志》
皇后服“首饰十二花树”;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内外命妇服,一品“花钗九树”,二品“花钗八树”,三品“花钗七树”,四品“花钗六树”,五品“花钗五树”。
陕西文物保护研究院复原的萧皇后十二钿花树冠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资料(图6)。
冠上立12株花树,正面饰钿花12枚,冠前下端置宝钿蔽髻,冠体两侧各置博鬓一件。此外,与冠配套有宝钿饰首的12枚钗(图7)。
图6 「 萧皇后十二钿花树冠(复原) 」
图源: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图7 「 萧后墓出土的12钗 」
图源:文物陕西
博鬓通常位于礼冠两侧,呈下垂的片状,其上饰有花钿、翠叶等华丽装饰。它不仅是最显眼的冠饰元素之一,更是区分命妇身份等级的核心标志。
依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命妇按规定着礼冠时佩戴两博鬓。因此,淑妃皇甫令歌的礼冠两侧即为两博鬓。
同样,县主李幼贞在赏花大会所戴冠亦为两博鬓(图8),只是在整体的规格(如大小、装饰繁简等)上低于淑妃之制。
图8 「 县主李幼贞贷两博鬓礼冠 」
图源:《锦绣芳华》官方微博
除此之外,宝钿作为头饰之一同花树一样,根据不同的身份地位有相应的变化。
图源:《锦绣芳华》官方微博
萧雪溪
造 型
头顶正中饰一枚小山形金钗,发髻左右两侧各插一支发钗,发髻后方簪花。一对花簪分插于发髻左右。前额发鬓处,左右各倒插一梳。面施三白妆,额间装饰花钿。
唐代女子头饰名目繁多,大致可分为簪、钗、步摇、簪花、插梳、花钿(图9)等门类。
图9 「 《锦绣芳华》中的头饰花钿 」
图源:《锦绣芳华》影视截图
唐代盛行梳高髻,发簪对女性♀️而言至关重要。发簪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发饰之一,男女皆可佩戴。
在古代,人们将发簪视为定情之物,剧中何惟芳表达心意时便送蒋长扬一根白玉簪(图10)。
图10 「 何惟芳挑选玉簪场景 」
图源:《锦绣芳华》影视截图
钗与簪作用类似,均用于固发,不同之处在于簪是单股,而钗为双股(图11、图12)。
图11 「 唐代金钗 」
图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图12 「 何惟芳发髻左右各戴两钗 」
图源:《锦绣芳华》影视截图
簪花,即将花朵插戴在冠帽或发髻上作为装饰(图14),这种妆饰方法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到唐代时,女子佩戴的不仅有刚摘取的鲜花,还可以是绢花、绸花、珠花、绫花等等仿制的假花。
唐代诗人储光羲《洛阳道五首献吕四郎中》提到:“洛阳多女儿,春日逞华丽。共折路边花,各持插高髻。”叙述的就是洛阳女子在发髻上簪花的情景。
图14 「 何惟芳簪花造型 」
图源:《锦绣芳华》官方微博
梳子在古时候人们称之为“栉”,包含梳和篦两种。梳齿较疏,用于梳理秀发(图15);篦齿较密,用以洁发除垢。
图15 「 唐代金背梳 」
图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其最初作为日常头发整理的工具,后逐渐发展为首饰,在唐代极为流行,史称“插梳之风”。
梳的插戴方式有多种(图16),可正插、倒插,可上下对插于发髻上,也可对插在两鬓处。
图16 「 《锦绣芳华》中的插梳造型 」
图源:《锦绣芳华》影视截图
《锦绣芳华》的妆发艺术以典为纲
以妆为镜
将尘封千年的审美语言
重塑为可见可悟的容颜
让盛唐的粉黛在当下光影中得到展示
它让我们懂得,唐人的“盛妆”
不仅是姿容的艳丽
更是礼制、阶序与品味在一簪一环间
交织共鸣所绽放出的不朽“风华”
参考文献:
[1]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2]王露寒.淡妆浓抹总相宜—唐代女性♀️面部妆饰的审美文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3]孟可.盛世华妆—唐代女性♀️妆饰文化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左丘萌,末春.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 Author's Profile
刘金金 Liu Jinjin
华服志特约撰稿人
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教师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
主要承担《服装立体裁剪》《服装效果图技法》等核心课程教学。研究专注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诠释与当代应用,已发表《情境观点下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中的服饰解读》《非遗盘扣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与转化》等学术论文。基于深厚热爱,持续深耕并推动该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