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头条读到一篇谈玉石的文章,视角独特、内容有趣,而玉石所呈现的惊人价值,更是让作者于明倍感震撼。文章如下:
以财富的眼光看石头原作者:于明
石头本自然之物,
个别因美丽而获世人青睐,
成为点缀生活的装饰品。
然而,一旦过了头儿,
人们以财富眼光看石头,加上了保值增值的憧憬,
石头便不再是美丽的石头,而变成了财富的石头。
2010年中国国际珠宝展表现的是
“平静的石头,疯狂的玉”,
2011年则是“疯狂的石头,疯狂的玉”。
种类繁多 眼花缭乱
以往珠宝展多展卖珠宝玉石之精品。2011 年珠宝展聚齐了各路石头,既有钻石、红蓝宝石、翡翠、白玉等常见品类,也有碧玺、欧泊等小众种类,还有金沙玉、澳大利亚玉等新兴石头。
从中国玉文化角度,单晶体美丽石头多称 “石”,多晶体多称 “玉”,此分法未获地质地矿界认可。
先说 “石” 类宝石。天然宝石因需求激增与投资者炒作价格暴涨,如南美碧玺戒面 2009-2011 年从每克拉千元涨至万元,且大量经烧色、填充的优化宝石充斥展会,证书常模糊表述隐瞒优化情况;琥珀、蜜蜡十有八九经改色、重组等处理,收藏价值存疑却仍有不少买家。
再谈 “玉” 类玉石。除翡翠、和田玉等传统玉材,石英岩、玉髓等也因 “玉” 的标签身价陡增,展会上数千元玛瑙手镯、数万元玉髓摆件常见。
玉石材料差别凸显。翡翠种色俱佳者价达数百万至上千万元,南北审美有别 —— 南方重 “种”,北方重 “色”,北方审美延续清代以色取胜传统。
白玉在北方流行且价格更疯狂,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八个展馆中,白玉占据六号馆和七号馆,现场人声鼎沸。2011 年白玉价格受原料减少(尤其和田籽料)影响大,笔者 2011 年 8 月受邀参加和田玉石旅游文化节得知,和田玉 2011 年产量小、高质量籽料奇缺,且因政治因素近半年未开挖、下半年基本无产出。在此背景下,和田籽料价格暴涨:2010 年每克二三万元算天价,2011 年竟标出十万元。
在新疆团展区,和田工美一块七千克的材料,2010 年要价3000 万元,2011 年要价 6000 万元,有人出 3600 万元仍无洽谈余地。和田工美程建中(笔者朋友)谈及这块石头,仍表示价不高。整场白玉看下来,价格令人难以理解,堪称一场用金钱赌明天的财富游戏。
羊脂白玉——竹节壶(七千克的材料可做成)
因优质和田玉稀缺,青海料、俄料、韩料等透闪石类玉石价格同步猛涨,韩料从 2010 年初每千克三四百元涨至三四千元,好料达二三万元,呈现 “一玉得道,鸡犬升天” 的态势。
岫岩玉虽在产地涨价,但展会展位少、成交量骤降,因价值仅在东北区域被认可,且早年产量大导致投资者未获利,市场热情低。此外,金沙玉等新奇石头、阿富汗玉等低档工业原料摆件也现身展会,另有 “暗石”—— 或为专家难辨的新鲜石头,或为和田籽料等仿品,以低价诱骗消费者。
雕刻水准 大幅提升
2011 年珠宝展上的石头,数量和质量均达新高度,多数经精细研磨以展现美感。宝石雕刻有进步但变化不大,雕刻突破主要在玉器领域。
翡翠饰品为畅销品类,市场更看重材料而非雕工,高价翡翠摆件少见;和田玉摆件是主要形制,雕工为重要文化组成,因籽料昂贵,“天工奖” 作品多采用青海料、俄料等,通过雕工创新弥补材质差距,大师作品加工费动辄百万,且开始用非顶级材料创作大众化作品。
岫岩玉仍以传统农业题材为主,题材落伍致价格难涨。此外,碧玺等宝石重新用于摆件雕刻,微雕技法也有突破,出现手工在头发丝断面刻数十个字的作品,但需高倍放大镜观看。
和田籽料——资料凤
各界齐聚 财富东方
珠宝展的财富效应吸引各方参与。商家大户占据主馆黄金位置,以高端包装展示实力与品牌;中国宝玉石协会玉石委员会以 “天工奖” 为核心设馆,聚拢旺盛人气;北京古玩城、潘家园等市场以集体展团形式参展,潘家园还邀请专家免费鉴定,促进成交。
海外商家也纷纷组团参展,港台、泰国、缅甸、澳大利亚等带来红蓝宝石、翡翠、欧泊等品类,澳大利亚甚至在欧泊器物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全力迎合中国市场。
END
来源 | 艺术头条,原标题:《以财富的眼光看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