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美方面,有审美比较原则,就是在事物质的方面或量的方面存在可资对照的条件下,感受的愉悦性大于各件事物单独引起的愉悦性。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一个人总是觉得自己很漂亮,整天照着镜子搔首弄姿,还要用心『打扮』,就觉得自己很美,可是别人看着他却并不美,当他站到人群之中,看到有比自己更美的,那么审美层次就提升了一个等级。人并非完全没有自知之明,当拿自己的相貌和别人相貌进行对比的时候,就会分出高下,当然也和每个人的审美取向有关系,和审美层次有关系。有人认为白人很美,有人认为黑人很美。有人认为和自己属于同一民族的人很美,而外族人并不一定美。可是有人认为外族人很美,而和自己属于同一民族的人并不美。有了对比,就有了审美的不同,有人喜欢俄罗斯美女,有人喜欢美国美女,有人喜欢非洲美女,却并不喜欢自己民族的美女。他若把世界各地的美女放在一起做对比,那么人们就会看出哪些女人确实漂亮,哪些美女等而下之。当然是绝大多数人的看法,也有一小部分人认为等而下之的美女才是最漂亮的,而绝大多数人认为的美女却并不那么漂亮。有了比较,就有了审美差别,就好像人们经常在家门前闲逛,觉得家门前的山山水水很普通,一点意思都没有,其实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而外地人到他们家门前旅游,却发现山山水水非常好看,空气清新,简直是世外桃源。
有人喝白开水,觉得没什么味道,不具备审美属性,喝饮料就觉得很好,这是一种对比。倘若他们生活在没有饮料的时代,整天口渴干燥,那么喝白开水就觉得很美,甚至感觉水中有淡淡的甜味。一个人在屋里歇着,觉得没什么意思,尤其是大夏天,天气炎热,人在屋里吹着电扇,感觉还是不好受。倘若这个时候让他在外面跑一千米,热得通身是汗,上气不接下气,那么他再回到屋里吹着电扇,就立刻觉得如沐春风,感觉非常美好了。审美总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以前孩子们在学校上课,环境非常简陋,简直是“土房子,土台子,里面坐着一群土孩子。”但孩子们习以为常,以为这就是良好的教学环境。可是到了现在,教室窗明几净,有了多媒体,黑板都是升降式的,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学习久了,也就习以为常,认为是良好的教学环境。倘若把以前的简陋的教学环境和现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做对比,那么人们马上会发现,还是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好,起码可以让学生们享受现代化的教育。那么现代化的教育就一定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吗?当然不是,而是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水平高了,认为现代化的教育条件也是应当具备的,却往往习以为常,缺少了对现代教育环境的审美。
以前经常有忆苦思甜的回忆,就是要让老百姓上台演讲,尤其是让农民上台演讲,讲一讲以前的苦日子,想一想现在的好日子,两相对比,人们就知道时代进步了,知道现在生活在幸福之中,千万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现在似乎人们都在忙着搞经济建设,都在忙着挣钱,而想不到什么忆苦思甜的大会,也不会回忆过去“瓜菜代”的年月,不会回忆“一大二公”的时代。没有这样的对比,人们就会对提高了的生活水平习以为常,认为现在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好,也不具备太多的美感。使用手机也是如此,明明用了现代化的『智能手机』,却仍然不满足,认为手机不如电脑好操作。倘若拿着『智能手机』和以前的功能单一化的手机做对比,人们就会立刻发现『智能手机』好看多了,不管是外观设计,还是内在的程序图标设计以及各种软件的界面设计,都非常人性化,也非常美观。有了比较才有了审美,但人们的审美观念是不一样的。很多东西并不能靠比较来完全确定审美,因为人和人的审美原则不一样,审美的观念也不一样。有人认为元朝的瓷器美,有人认为宋代的瓷器美,有人认为唐诗美,有人认为宋词美,有人认为小说很美,有人认为剧本很美。就像有人喜欢刘备,有人喜欢曹操一样,并不能做到和谐统一。
人和人不同,审美观念也不同,但同类事物可以做比较,人就不能完全做比较,因为很多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角度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同。即便在一个企业和公司内部,也不可能找出一模一样的员工,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对比。在文化方面,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不管是文化还是文学,人们都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不能确定一篇文章是世界最好的,更不能靠权力推动,说一篇文章是世界上最好的。有人喜欢中国的建筑,有人喜欢欧式建筑,两相对比,却并没有比出个所以然来。中国人很可能喜欢中国建筑,看习惯之后,看看欧式建筑觉得大不一样,非常漂亮,也有可能觉得欧式建筑不漂亮,因为对中国建筑已经形成了刻板印象,就再也接受不了其他建筑风格了。客观地来说,同样的建筑可以做对比,同样形式的文学作品可以做对比,同样的画作可以做对比,同样的音乐作品可以做对比,但对比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一些原则,由一些专家来制定,就可以评出优劣。可是这些原则仍然有一些出入,并不能完全固定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人买商品,喜欢货比三家,要买到物美价廉的,还要买到自己最喜欢的,其实有一种审美比较原则在起作用。尤其是买衣服的时候,很多女人喜欢做对比,还要穿在身上试一试,最终买到自己认为最好看的。当然这只是他自己认为,别人怎么认为她就不知道了。
审美比较原则是普遍的审美原则,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对于封闭保守的人来说,很容易形成对某些事物的审美刻板印象,不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和新鲜事物做对比之后,发现还是以前自己喜欢的事物美好,而新鲜事物并不美好。对于心态开放的人来说,发现新鲜事物之后,就认为新鲜事物美好,而以前自己喜欢的事物就不是那么美好了,甚至黯然失色。这种认为是主观主义的认为,也受到个人认知限度的约束,并不一定是客观的,即便是批评家要制定一些规则,评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不一定那么客观,人们大可不必当真。因为审美本身就是主观主义行为,受个人心理影响比较大,也受个人认知局限的约束,当然就只是个人比较过程中的认为或群体比较过程中的认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