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络上浏览时,偶然看到一张截图,上面提及了一位名叫豪哥的伪娘COSER。早在十多年前,他就曾火到了日本。相信许多资深的二次元爱好者对他仍留有印象,当年他的COS造型,一度成为国内外相关圈子里热议的话题焦点。
然而,当我看到截图中的爆料时,内心仍充斥着怀疑:信息来源极为有限,其真实性尚未得到证实。随后我浏览了微博,发现或许还有部分粉丝对此保持关注。懂行的朋友们可以在评论区参与讨论。
不过,借着这个机会,我们不妨来谈谈伪娘COS这一领域,从曾经凭借话题收获红利,到如今陷入边缘化的境地。
在十多年前,ACG圈子远不如当下这般成熟。彼时,伪娘COS凭借强烈的反差感,堪称妥妥的流量密码。男性♂️通过精妙的化妆、适配的服装,乃至神态上的细腻模仿,能够在舞台之上将女性♀️角色栩栩如生地还原出来,这种表现本身就极具猎奇色彩。
在那个时期,许多漫展甚至会特意邀请伪娘团体登台亮相。原因很简单,只要他们现身,现场的讨论热度便会立刻飙升至顶点,论坛和贴吧也会被相关截图疯狂刷屏。彼时的豪哥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热度之高,甚至引得国外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即便是在后续兴起的直播平台领域,伪娘轩墨宝宝同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流量红利期。在网络世界中,他被众多网友称作“国服第一扳手”。
② 为何如今伪娘的发展举步维艰?归根结底,当下的市场环境与往昔已大不相同。
在商业活动领域,诸如游戏宣发、影视联动等场景,COS扮演成为重要的营销手段。厂商倾向于聘请那些在外形上能与角色极度契合的男、女COSER。即便偶尔会面临“换皮COS”之类的吐槽,但由于呈现效果逼真,能够切实吸引观众,获得市场认可。
相较之下,伪娘因性别反差带来的特性,反倒成为了一种负担。倘若这种反差令观众产生不适感,又或者被媒体刻意放大,极有可能引发舆论争议。厂商出于风险考量,不愿涉险,自然也就不再为此投入资源。
社会审美观念处于持续的动态演变之中。诸如“伪娘”“娘炮”这类词汇,在舆论场域内始终伴随着此起彼伏的争议。大约十年前,它们或许还能成为引发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但在当下,却更容易招致公众的质疑,甚至被置于价值观的层面进行审视与批判。由于社会主流对于性别特征模糊现象的接纳程度相对有限,这无疑在客观上对“伪娘”群体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一定的压缩。
“娘”这一表现的爆点在于其出乎意料性,然而,当这种反差被反复观看后,观众难免会产生疲劳感。特别是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内容更新节奏愈发迅速,单纯的猎奇标签难以长时间维持热度。
③ 关于豪哥,网络传闻截图中宣称他进行了变性手术,还出现粉丝流失、人气下滑的情况,甚至在一些打擦边球的渠道活动。就我个人而言,对这些信息仍抱持怀疑态度,毕竟在网上并没有确凿的消息来证实。然而,倘若爆料内容属实,他走上变性之路,从某种角度来讲,或许也有其必然性。
对于那些长期凭借伪娘形象来维系热度的COSer而言,所扮演角色与真实自我之间的边界正日益模糊。
变性之后能否获得大众认可,是另一重考量。即便社会接受度有所提升,当年那种全民瞩目的热度,也难以重现。
然而,这至少反映出一个事实:伪娘文化的红利已然消逝。即便有人为维系人设而采取更为极端的举措,也不见得会被市场所接纳。
这并非豪哥个人独有的困境,实则是整个伪娘群体的一个缩影。
曾几何时,伪娘文化风头无两,喧嚣一时。然而,它不过是特定时代的附属产物罢了。当商业诉求回归理性轨道,社会审美也渐趋一致,伪娘文化已然难以维系往日热度,注定只能蜷缩回小众圈子内自我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