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子,是人们生活中最常做的事情。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数不清的时刻,对着镜子检查自己的容貌是否整洁,服饰是否得体。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镜子能照出来的,其实不止外在的容貌。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塔拉·韦尔讲过这样一段经历。
她年轻的时候,很重视容貌,常常对着镜子端详自己。
有一天她突然发现,镜中人的脸上竟满是悲伤和痛苦。
塔拉深入反思,才想到她常常拿模特、演员和自己相比较,她自然处处比不上。
于是,失落和沮丧就这样一点点累积在了她心底,不知不觉间给她造成了沉重的伤害。
这让塔拉大为震撼。
从那以后,她试着收起对容貌的焦虑,只努力从表情、眼神中确认内心的感受,再试着去疗愈伤痛。
渐渐地,她发现了一套独特的自我察觉方法——镜子冥想,并通过这套方法找回了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如果你也正经历迷茫和焦虑,渴望能够自我疗愈,不妨一起打开这本《神奇的镜子冥想:拥抱你内心的小孩》。
读完它你就会发现:当你深度看见自己的那一刻起,人生才会慢慢变好。
1
人之所以会痛苦
是因为看不见自己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一个家里最委屈的,往往是那个最懂事的孩子。
一段婚姻里最痛苦的,往往也是经常忽视自己,无底线包容别人的那一方。
《神奇的镜子冥想》中的安柏,就曾身陷这样的牢笼中。
她有一对喜欢心理学的父母。
当安柏还是个婴儿的时候,父母就用书上教授的方法引导安柏的行为。
安柏开心欢笑的时候,父母就会给予她关注和表扬。
若是她皱眉或者哭泣,父母就不理会她,直到安柏再次露出笑容。
父母的初心,是希望安柏能成长为一个快乐的孩子,却忘了她作为正常人的情感。
长大以后的安柏,虽总是一副乐天派的样子,可内心深处,全藏满了疲惫和孤独。
她决定接受心理治疗,又在塔拉的指引下学习镜子冥想。
刚开始的时候,安柏对镜子里的自己也下意识摆出微笑。
后来在塔拉的建议下,她才学着放空自己,每天静静地在镜子前和自己待上二十分钟。
她逐渐发现,父母幼时的教导让她形成一个信念——只有快乐愉悦的人才能被人看到。
如果不能微笑,她就得不到别人的喜欢和关注,会成为“隐形人”。
而与此同时,她的情绪从未被父母接纳过,她遇到困难时也极少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
久而久之,安柏就习惯了忽略自己的感受。
但这些不被承认的情绪没有消失,而是一点点累积起来,用更隐秘的方式折磨着她。
卡伦·霍妮说:所有绝望的本质,都是对成为真实自我的绝望。
这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为了迎合他人的认可,在关系中一次次隐藏自己的感受。
为了“大局”的和谐,在职场和家庭里一遍遍忽视自己的需求。
然而风平浪静的外表下,是尊严被剥夺,意志被否定,人生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于是很多人越活越痛苦,寻寻觅觅,却不知如何救赎自己。
2
世界上所有的疗愈
都发生在被深度看见之后
每一种被潜藏的伤痛,其实都能找到救赎之法。
那人要如何做,才能做到自我疗愈呢?
《神奇的镜子冥想》中的瓦妮莎,就进行过两次完全不同的尝试,也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那时瓦妮莎刚经历一次痛苦的分手,她怀疑是自己没有吸引力。
为此,她想尽办法搜索各种有关约会技巧的视频,还特地报名参加了一个“万人迷”课程。
她的魅力的确因此提升,很多男人对她倾慕,她也如愿以偿地开始了又一轮恋爱。
然而最初的热恋过后,瓦妮莎发现,男友只想看见她的有趣和性感。
若是瓦妮莎心情不好,或者为工作烦恼,男友就会尽量回避。
一来二去,瓦妮莎都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个让伴侣失望的“坏人”。
但她也明白,人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完美的样子。
于是瓦妮莎选择了再次分手,之后,她找到了塔拉学习镜子冥想。
她对着镜子,把自己代入理想男友的角色,给予镜中人自己想要的回应。
瓦妮莎这才发现,原来她除了美丽的外表,还有无数精彩的想法可以分享。
于是在往后的约会里,她不再把自己搞得如此浅薄,而是从一开始就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样子。
她也终于遇到了愿意接受她所有不同面的男人,拥有了一份可以滋养自己的感情。
曾经看到一句话说:人性最深的渴望,是被如其所是地看见。
人设或许能帮我们赢得一时的青睐,却无法支撑长久的关系。
更何况,伪装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压抑和伤害。
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说:阴影需要被看见,才能被整合。照亮黑暗是疗愈的第一步。
只有我们愿意看见真实的自己,自我疗愈才会真正开始。
只有我们主动袒露那些被隐藏、被自己回避和厌弃的角落,一种释然的力量才会悄然滋生。
3
学会镜子冥想
疗愈你内心的小孩
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曾说:
当你关心自己意图背后的需要和感受时,你才真的看见自己了,看见是最深的爱。
《神奇的镜子冥想》的作者塔拉,就通过镜子冥想觉察到自我,又治愈了自我。
现在,我把她的一些冥想方式分享给大家。
1. 练习用正念的方式照镜子。
生活中,我们习惯了用挑剔的眼光,对着镜子寻找脸上的瑕疵,或者检查衣着的不得体处。
塔拉却说,这种行为本质上是“自我物化”。
就是把自己当成物品,与看一幅要填色的画,要缝补的衣服没什么不同。
作为有灵有肉的人,我们更需要关注内心的感受。
这就需要全新的“照镜子”方式——正念。
秉承正念的你,不再是个背负责任的挑刺者,只是镜中人最信赖最贴心的好朋友。
你没必要改变什么,优化什么,只需要耐心去观察镜中人的情绪。
你不必反思过往,更无需筹谋未来,只专注于此时此地的真实感受。
这一开始也许很难,你也许会习惯性陷入对外在形象的挑剔里。
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练习,你终究会透过皮囊,察觉镜中人的悲伤,疲惫,脆弱……
当我们开始看见并尊重这些内在的感受,对自我的疗愈便由此启动。
2. 拍摄视频日记,与内心的小孩对话。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也许是一时情绪上头做了蠢事,过后又把自己骂个半死。
也许是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不知道前进还是后退,为此纠结不已。
大多数时候,情绪反刍如一团乱麻沉甸甸塞在你心头,剪不断,理还乱。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把这些对话说出口,然后录下来会怎么样。
在某段压力特别大的时期,塔拉尝试过给自己拍摄短视频。
她假设镜头里有个能完全理解自己的人。然后她对着TA,肆无忌惮地倾诉心事,宣泄情绪。
录制完毕后,塔拉重新打开视频,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她变成的那个旁观者。她清晰地看到,视频的人在辛苦挣扎,也瞬间对自己充满了理解和同情。
如果你正处在烦恼或者苦闷中,不妨也拿起手机,找个私密空间拍一段只给自己看的视频。
它不需要精心雕琢的完美,更不需要你表现得多么努力,只是需要你坦诚地对自己聊聊天。
倾诉你刚受到的委屈,表达你对未来的恐惧,或者直面当前卡住你的困境。就在倾诉完成的那一刻,一种奇妙的抽离会悄然发生。
你会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困在情绪漩涡中心、动弹不得的当事人,而成为了一个睿智又温和的旁观者。
你能清晰地看见自己的无助和挣扎,你也会比任何人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帮助。
你不会再苛责自己的愚蠢,批评自己的无能,而是会感谢自己的强撑与苦熬。
这才是灵魂深处的和解:你不必完美,就已经值得被爱。
3. 找到正确的人“镜”,补足认知的盲点。
《汉书·谷永传》中写道:以人为镜,观人修己。
意思是通过观察他人可以修正自己的行为。
心理学上,也有个“乔哈里视窗”的概念,指的是人际沟通信息的四个维度。
人对自我的认知总有局限,唯有借助外力才能打破盲区。
可茫茫人海,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的助力,补足认知的盲点呢?
作者在书中,提到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她天生金发碧眼,很小的时候,就被喜欢这一特征的养父收养。
养父给她取名“芭芭拉”,有时还叫她“芭比”。
这让她很是困惑:芭比娃娃的皮囊下,自己到底是谁?
于是她做了一件冒险的事情——找回自己的亲生父母。
当看着父母那相似的容貌,听到父母对她本人许多看法,与她一拍即合时,她立刻有了实实在在的存在感。
她再不是谁的“芭比”,而是有来处、更有未来的自己。
她特地把名字改成“塔拉”,来和那段虚幻的过往彻底告别。
塔拉的这段经历,正揭示了“以人为镜”的三个层次:
向世界展示真实的自我是前提,如此你才有可能收获真实的评价;
对自我建立起坚定的认知锚点,如此你才不会被别人纷乱的看法蒙蔽;
然后找到你能信任的人,敞开心扉倾听他们对你的评价。
那一个个友善视角,会为我们照见自己从未察觉的行为模式,不敢承认的情绪盲点。
帮助我们一点点完善自我,进入更高级的生命维度。
▽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一个人的能量,如果被看见,就会变成好的,善意的,温暖的力量。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双慧眼,能看到我们的能量。
但人人都能拥有一面镜子,通过镜子开启“镜子冥想”。
让我们以玻璃为镜,穿透皮囊,看见自己被压抑的无助和苦痛;
以过往为镜,对话内在的小孩,实现一点点破茧重生;
以他人为镜,照见自我的盲区,打破围墙完成认知的重构。
人生的确千疮百孔,但那些裂缝,正是光可以照进的地方。
当你愿意深度看见自己的那一刻,所有伤口就有了愈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