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源:吐槽电影院🎦(tcdy007)
4i来了,4i真的来了——
新娘,西装革履。
新郎,人比花娇。
别怀疑,没打错字,让我们欢迎这对做男做女都精彩的新人!
一场幻想中的非传统婚礼,就能看出这部日剧的叛逆。
中性自然女和女装👚大佬,除了处成闺蜜还能有什么别的展开?
春香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
高中毕业后,她怀着成为“时尚冷都女”的憧憬来到东京,却发现对于牛马来说,还是『运动装』最舒适。
直到与都市丽人光邂逅,她的生活才出现了更多色彩。
春香向光学习化妆技术,追心仪的男嘉宾,但渐渐发现……
纳尼!我的闺蜜是男的😱!
大事不妙!我好像喜欢上我的男闺蜜了😨!
大事很妙!我的男闺蜜也喜欢我🥰!
是的,三句话即可速通这剧的感情线。
虽然剧情稍显俗套,但角色们的精神状态却很超前。
光从未郑重其事地出柜。
他有过男性♂️追求者,也曾对女性♀️产生真挚的好感。
他今天想穿女装👚,明天想穿男装——服装之于他,从不是区分性别的标签,而是当下心境的外显。
这种性别与性向的“流动感”,并非源于不确定的摇摆,而是一种“万物皆为我所用”的自我认同。
不过,两人恋爱后,光却有意识地减少女装👚『打扮』。他怕自己会给春香添麻烦,让春香成为异类。
但春香却一脸呆萌且认真地说:“不管你是男是女,我都喜欢你。”
说罢,她俯下身,捧起光的脸,在他唇上印下温柔的一吻。
啊啊啊啊好潇洒迷人的白马公主啊……
春香或许不懂得如何区分12种性别光谱,但她天生就拥有不看标签只看本质的视角。
这种不评判、不归类、只看到一个“人”的能力,才是春香最大的魅力。
其实,就像光与春香从不给自己与对方贴标签一样,这对cp也算不上传统意义的4i.
没有“谁必须保护谁”的设定,只是两个灵魂相互吸引的自然状态。
无需迎合,同频的人自会走到一起。
不过,这剧也有自己的大问题——观念看起来很新,细节却很旧。
比如非要让春香通过化妆获得自信……明明她中性『打扮』才是最舒服好看的啊!日本人厕品!
去标签化的叙事和陈旧的惯性思维,恰恰反映了日剧在性别议题上的先锋性与矛盾性——
们日本人真的很神奇……
一边描绘着极致的从众心理,一边又悄然走在了各种XP的最前线!
比起国产剧中天龙人才配谈恋爱的前提,日剧在职业光谱和人性多样化这块做得相当极致,cp人设都相当大胆。
无视出身、社会差异和年龄性别,所有人应谈尽谈——
姐弟恋?不稀奇。
蒋雯丽和明道在《转角之恋》演过这一集。
经典再放送!
但,慢着——
40岁人妻✖️22岁鲜肉,18岁年龄差?嚯,有点大胆!
弟弟竟是丈夫出轨对象的孩子?燥!更是刺激到没边。
是的,《40岁开始》就是这样一部以淡淡笔调写出惊世剧情的神奇日剧……
女主本是循规蹈矩的半职家庭主妇,年下弟弟的到来,让她找回了生活激情与自我价值。
弟弟一开始抱着复仇的心理接近,几乎以一种堕落的姿态“诱惑”着女主。
看似勇敢狂气,其实是……
没招了。🥹
而女主表面看起来懦弱被动,常常流露少女的娇羞,其实她才是关系中的拯救者与主导者。
救……谁来懂一下这种姐感与妹感共生,A感与弟感共存的性张力呢
?
重要的是,弟弟的扮演者真的很美少年!
被他看一眼就感觉胶原蛋白涌出来了,逝去的青春又降临了。
弟弟必须是美少年,这才是姐弟恋好看的点!
同样是姐弟恋,看完弟弟复仇,再看《贤者之爱》的姐姐复仇+养成。
闺蜜抢了我的男人,我选择……
睡了闺蜜儿子。🫡
正所谓,女人报仇十年不晚。
从“你小时候我抱过你”到“长大后你抱住我”,一场跨越二十年的养成游戏悄然展开。
两人关系的张力,正在于禁忌与亲密的极致拉扯。
这段由姐姐一手塑造、既掌控又沉沦、假意中掺着真心的关系,让两人相处的每一瞬都仿佛游走在悬崖边缘,最终成为一场共谋。
还想看点更大胆的,比如小妈文学?
嘻嘻日剧十几年前就玩过了。
《玻璃之家》这段“我盛装出席陪丈夫参加宴会,却和继子逃走了”的名场景,配合这个低清画质来品,莫名更带感了(?)……
你敢信,最后小妈和继子竟然HE了😳
日剧就是如此无法无天!
悬溺一响,纯爱登场……
更古早的《新闻女郎》也小小擦边了一下小妈文学。
明艳美人x痞帅男高,道德是什么?辈份是什么?
我允许你们在一起造福我的眼睛啊啊啊!!
如果说以上设定还停留在关系模式的突破,那日剧在性别流动与取向探索上,更是走在了前沿。
并非美剧中的刻意强调,而是以自然的方式融进了日常中,用轻松治愈的方式呈现出流动的性别认同,带点中二带点萌。
虽然主演已塌房,但两男追一男的《大叔的爱》实在是有趣。
50岁的大叔也有少女心,25岁的后辈也可以很狂气,直了33年的男人也可以爱上男人……
只要是真爱,就很美妙,无需向谁证明。
就像1992年的古早神剧《是谁偷走我的心》中,被直女掰弯的原直女说的:“我喜欢她,不需要任何人的许可。”
双女主过于出色,木村拓哉也只能打酱油
女装👚大佬这个词由二次元兴起,在日剧里也遍地走,当然更正式的说法是跨性别者。
仍然记得《女子的生活》中志尊淳的女装👚扮相,美了我一二三四跳。
美纪生理男,心理女,取向女,最喜欢坏心眼的女孩。
两位女主的切磋更像是一种势均力敌的拉扯。
编剧没有聚焦美纪成为跨性别者的来龙去脉,而是细致地展现了她当下的生活:
想要找到心仪的对象,对变老的恐惧,顶着讥讽与质疑一路走到现在。
如果说美纪呈现的是跨性别者的成长期,那么《曾经是爸爸的妈妈》拍的则是跨性别者的成熟期。
剧名就能看出这剧的超前程度,还能解锁洼田正孝小哥(《为了N》里的竹马演员)的肌肉女装👚『打扮』……
和上面的女装👚大佬们相比,稍显敷衍了啊喂!
你是谁?请支持泥塑洼田!
当然,成年人的世界里不是只有情情爱爱,对恋爱不感兴趣的性少数群体,也被日剧关照到了。
《不恋爱的两人》探讨了男女相处在性缘关系外的可能性。
可能有人会说,都无性恋了,怎么还拘泥于和别人组建家庭?
因为无性恋者也是人,也会感到孤独,也需要社会支持体系,所以也想建立家庭——一个没有情情爱爱等麻烦事的温馨城堡。
回到之前的问题,为什么日剧常给人一种矛盾感:表面上强调规矩和同化,私下却什么玩法都来。
或许是因为,他们的“不给人添麻烦”更像是一种社交默契——
把门关好,个人的事就相对自由。
就像《大叔的内裤穿什么都行》里说的:XP和自我认同就是大叔的内裤!0人在意!
于是深夜剧这类载体,就成了一个安全的窗口。
不必承担催婚催生的KPI,只是平静地呈现那些非主流的人生选择,带来一种莫名的治愈感——
原来世上还有这样的人、这样的关系,如果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小小的幸福就好了。
对多样性的包容,在纷杂喧嚣的世界里尤为珍贵。
是啊,并非只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精英或“体面人士”才配拥有爱的权利。
人生也不是只有当上公务员、结婚生子才叫成功。
接受爱的短暂、流动、失序,接受自己的脆弱、渺小与真实的渴望。
将爱从“优秀者的特权”还原为“每个具体个体的普遍渴望”。
我想,这样拍出的作品才能整出点新活和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