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6日的北京,一名从事维修工作的网友在社媒上发布了他与演员李保田合影的视频与文字。照片中的老人神情安然,却已白发斑斑,面容堆满岁月的深痕。身着蓝绿色长袖外搭黑白格子短衬,下穿水蓝色牛仔裤👖,膝盖处早已被日常清洗磨出泛白的颜色,脚上的鞋子颜色更像是来回被擦拭成灰黑色的痕迹。也许外表的变化让人有些不敢认,但77岁步入78岁的他,身上那股久经风霜的气质仍隐隐存在。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家中的混乱场景,墙角的两排桶装水整整齐齐地摆着,书架前后堆满书籍和各式小物,仿佛一个普通老人家的生活写照。那一刻,很多人惊觉这位在银幕上塑造过无数刚正不阿角色的老艺术家,如今竟也有如此平常的一面。
这位被誉为中国影坛的“老戏骨”正是李保田。他在影视圈的地位早在1996年的热播剧《宰相刘罗锅》中就已经确立。剧中他饰演的清官刘墉,以其正直机智与幽默感,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形象,与张国立饰演的乾隆、王刚饰演的和珅并称为这一时代的“铁三角”,一时风头无两。人们为之惊叹的不仅是演技,更是他对角色的那份坚持与执拗。他对艺术的执念,常被人视为行业中的标尺。
然而在观众翘首以待续集之际,李保田却给了大家一个意外的回答。他在公开场合说过一句话:有些人不会再合作。这句话像一道冷风,吹散了三人组未来的合作设想,也让外界对他的人品与职业态度有了新的解读。事实并非道听途说,而是他对艺术的严谨所致。他一直坚持戏比天大的原则,无法容忍对艺术的半心半意。对于他来说,演员之间的默契与理念的一致,远比商业利益更重要。因而他不愿随波逐流,更不愿为市场趋势而妥协,这使他在随后几年里接到的剧本逐渐减少。
2004年拍摄《钦差大臣》时,李保田与投资方之间的矛盾爆发。他发现对方以追逐利润为目的,故意拉长剧情并添设无谓情节,试图以此增加收益。此举让他愤怒至极,最终把投资方直接告上法庭。此举在公众眼里无疑是正义之举,赞誉声不断,但在影视公司与行业圈内却引来不同的声音。有人担心这类对抗会让他成为“危险的投资风险”,从此再也难以获得合作机会。果然,随后的岁月里,李保田接触到的剧本越来越少,戏路也愈发窄窄。甚至连亲人之间的关系也曾因对艺术的坚守而一度蒙上阴影。
原来李保田与儿子李彧之间也有过一段尴尬的裂痕。李彧怀揣导演梦,一心想在影视行业闯出自己的天地。看着父亲身陷合约纠纷与商业化旋涡,儿子以为可以通过让父亲在剧集里客串来换取一个合同,结果却引发了更深的矛盾。最终父子之间的关系长达四年处于冷淡状态,甚至在儿子婚礼时也没有出席。后来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两人坦诚相对,李保田解释说自己一直在拍戏,实在难以抽身参加那些逢迎式的场合。李彧则表示,父亲的原则固然值得尊重,但他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实现导演的梦想。这个家庭的故事,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也让人们更加理解这位老人内心深处的坚持与温柔。
李保田除了在事业上的坚持外,还有一份持续至今的个人爱好。他自小就开始画画,这一习惯伴随他走过了大半生。除了绘画,他还钟情于阅读、木雕以及戏曲中的脸谱和戏谱收藏。这些爱好让他在晚年并没有完全以演艺事业为唯一的精神寄托,内心的充盈来自于对美的持续追求与精神世界的丰富积累。尽管他在经济上并非广为人知地富足,生活也并非奢华,但他对艺术的热爱与对自我原则的坚守,使他在观众心中始终保有“真正的艺术家”和“值得尊敬的好演员”的形象。
如今的李保田,尽管年事已高,却仍以低调的方式维护着自己的私人世界。他拒绝大多数商业广告与广告式的曝光,只愿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绘画、阅读及对戏剧艺术的深入思考。这种清流般的存在,在『娱乐圈』️并不多见。他的儿子李彧也在演艺路上努力前行,凭借作品中的扎实演技获得不少认可。作为没有获得父亲资源支持的星二代,李彧的成长尤显不易,但他凭借自身的才华逐渐获得行业的肯定,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新人。
无论是遭遇过的争议,还是如今的平凡与朴素,李保田始终以一种超然的姿态站在大众视野之中。他不是把自己定格在某一个角色里的人,而是以一名真正的艺术工作者的姿态,坚持着对戏剧与演技的追求。正因为如此,观众才会在看完屏幕上的形象后,仍愿意记住他在真实世界里的坚持与清醒。有人说他是『娱乐圈』️的一股清流,也有人认为他是对艺术矜持到极致的象征。不管外界如何评价,李保田以他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实力派,什么才是演员应有的风骨。
信源: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闻网,李彧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