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很多女人在穿着『打扮』上下功夫,让自己放光彩。
但也有一些女人,朴素到了极致,手上没有手镯、手链,脖子上没有项链,可以一整天,甚至一直素面朝天。
看多了不戴什么的女人,你就会明白,原来美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让『打扮』和“角色”相得益彰,更加重要。
第一种情况:育儿的女人,爱子情深,顾不了形象。
作家“吴卓锦”写了他小时候读书的场景。
他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人,手很粗糙,模样也丑陋。
母亲把手伸过来,他会本能地弹开,怕和母亲牵手,触碰都不行。
有一天中午,他在学校,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要来送饭,好吃的。
中午,他隔着学校和外界的栅栏,看到提着饭菜的母亲。
栅栏的间隔很小,无法把饭盒送过来。
母亲毫不犹豫地抓住栅栏,往上爬了一点点,手搭在了栅栏的顶端——那是很尖锐的地方,防止有人攀爬。
母亲说:“是刚刚从单位食堂打来的,里面有米粉肉......”
他对母亲的话,有点厌恶,都是食堂打来的,还不如学校食堂呢。
但他转身的那一刻,内心有一丝莫名的感动,鼻子酸酸的。原来,做子女的,总有那么一瞬间,会原谅母亲的不完美,会体验到母亲的爱。很多女人,一旦做了母亲,就不再注重『打扮』,他们会刻意取掉手镯、手链、项链。毕竟这些东西,妨碍了自己拥抱孩子。
女人做了母亲,会变得勇敢,什么苦都可以吃。就算子女叛逆,不爱自己,母亲也义无反顾地付出。
一般的人,也不要去招惹带孩子的女人。她们不会害怕,而是和人拼命。就像母鸡,勇敢到可以和老鹰搏斗,而平时,母鸡是不敢的。
没有人会吝啬自己的词语,去赞美一个母亲。母亲的美,也就在这些词语之中。无私,温柔,勇敢,慈祥......这些美,足够超越手镯、手链、项链。
第二种情况:陪丈夫渡“穷”,上得了厅堂,下得来工地。
在东汉时,有个大臣宋弘,就是皇宫的公主,他都不要,还是回家,去面对自己的老妻。
他说:“糟糠之妻不下堂。”
在春秋时,著名政治家晏子,不要美貌年轻的公主,还是回家去面对老妻。
他说:“别看我的妻子又老又丑,她曾经也年轻貌美。她是跟着我,慢慢变老的,我怎么可以抛弃她呢?”
我还看过一期节目,说一个女人从北京辞职,跟着丈夫到河南某农村,一起养猪。
他们好不容易赚了钱,但总是舍不得花。
丈夫悄悄买了七千多的项链,送给女人。
女人第一反应,不是感动,而是心疼:“你怎么可以花那么多钱,就为了一个项链?这些钱,够我们几个月的生活费。”
一个陪着丈夫一起吃苦的女人,真的很美。她完全不靠一条裙子👗,一样首饰,去挽留丈夫的心。
心理学上有个观点,叫“自我概念清晰度”。就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定位,是清晰的,想要什么,是非常明确的。女人一旦选择了和男人一起熬,那么她就非常明白,自己要的是富有的生活,而不是虚荣的『打扮』。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这句话是真的,尤其是中年时刻。
你去工地看看,多少女人,她们穿粗布衣,什么首饰都没有。一来妨碍工作,二来太费钱了。等家庭富有了,再去拥有,也不迟。
实际上,从底层爬出来的女人,后来不怎么在乎首饰了。她们变得勤劳,节俭,善于当家。
第三种情况:她有了内在的美,不需要外物来“定义”自己。
有一种心态,叫不拘一格。
为什么女人就一定要珠光宝气?一定要被项链、手链、手镯来束缚自己。
对于喜欢首饰的女人来说,什么都要戴,这是美。对于不被定义的女人来说,不被束缚,解放自己,显得更加重要,不能一概而论。
我看过关于居里夫人的一些文章。
她的一生,得到了很多的奖状,奖杯🏆️等。
她让孩子们用奖杯🏆️装沙子玩。就是要孩子们知道,这些都不重要。
人这一生,努力读书,对社会做贡献。这还不够美吗?她的美,让人肃然起敬。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一个女人的底气。
善行无辙迹,渡人无数,这是女人最大的自信。
她们的人生哲理,就是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不因外物而困扰。就算老去,仍旧活在世人的心中,随时可以被世人点赞。这,应该是最真实的“长生不老,青春永驻”。
一个女人,手上、脖子上,空无一物,但她却被人喜欢,尊重,爱护。
我们 不反对一个女人穿金戴银,但也不要小看一个什么都不戴的女人,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
在这个人人求华贵的社会里,一个朴素的女人,往往更加出类拔萃。
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