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孙捷
ⓒ 供图: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受访人物
孙捷,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特聘专家、福布斯全球华人精英、教育部人事司高层次人才评审专家。主张秉承“设计驱动式”社会创新,专注于时尚的研究、实践和策划,整合科技、商业与生活、文化艺术等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与产业升级。主要研究方向为时尚产品创新与系统战略设计、『可持续时尚』研究。
观点提纯
“东华设计,专注于面向未来社会生活的智慧化产业转型与『可持续时尚』设计,致力于培养引领新时代设计创新的卓越人才,以畅通‘全球时尚胜任力’的新纪元。”
《设计》:据了解,东华大学年初在“十五五”重点学科建设布局以及急需专业领域布局方面做出了相应部署,请您介绍一下学院的同步规划。
孙捷:东华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211”“双一流”重点高校,历经40余年的发展,其设计学科已然成为中国设计领域的重要标杆。这里汇聚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他们对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东华大学也培养和孵化了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艺术家、名模及一线品牌,为全球创意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
在国内艺术与设计高等教育领域,东华大学始终屹立于第一梯队,尤其是在时尚与『服装设计』️方面,更是享誉全球。我院不仅是国际时装院校联盟(IFFTI)的执委会成员及发起单位,同时也是国际设计艺术与媒体院校联盟(CUMULUS)的重要成员。此外,我院还肩负着教育部高校设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艺术专业及全国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单位职责,并承担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的职能。
学院坐落于上海内环之内,地处这座城市最为繁华的中心地带。无论是武康路那百年建筑所散发出的优雅气息,还是梧桐大道下咖啡『香氛』的悠然,都与我院仅一街之隔。东华大学的设计理念,与“魔都”上海和“东方巴黎”的城市基因相得益彰,体现出时尚、多元、海派以及创新精神的特色。尽管我院名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College of Fashion and Design),但其实其学科设置极为完备且交叉多样,涵盖了包括设计、工程、戏剧影视表演、美术及艺术理论等多个领域。 在近期发布的“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本科专业再创辉煌,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饰品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以及视觉传达5个本科专业均荣获A+评级。当然,在面对复杂而多元化的未来,我们深知学科交叉已成为共识,而设计教育则日益成为连接科技、人文和社会变革创新的重要枢纽。东华也正在积极探索全新的尝试,以更优雅、更具前瞻性的方向不断迈进。
面向卒中后失语症人群的远程音乐治疗产品与服务设计/设计者:熊梦圆/指导老师:余继宏
《设计》:“智衍·共生”作为2025届产品本科毕业设计展览的主题,是否强调 “智能演进”与“文化衍生”的双向融合?如何实现技术逻辑与文化基因的共生?
孙捷:是的,产品设计系2025届毕业设计作品展以“智衍·共生”为主题,强调探索设计与科技、传统与未来交汇所孕育出的无限可能性。在此语境下,“产品”不仅涵盖了物质层面的实体,更延伸至非物质的概念。基于这一视角,我们拓展出具有时尚特色的未来设计,旨在响应“创新驱动”“中国智造”“健康中国”和“扩大内需”等重大战略。 本次展览分为三大板块:智衍·时尚——解码文化基因的数字重生;智衍·生活——书写日常器物进化论;以及智衍·交互——构建虚实相生的疗愈场域。 在技术迅猛迭代的当今时代,对“设计何为”的思考显得尤为迫切。令人欣慰的是,在产品专业教师们悉心指导下,我们的毕业生通过扎实而深入的探索给出了答案:当佤族织锦邂逅参数化设计,当艺术疗愈融入产品创作,当适老化家具承载隐性智能,这些作品共同诠释了设计之本质,即在技术演进中守护人文温度,并在文化传承中激发创新活力。
从东华大学未来急需学科的发展以及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学院将更加专注于智慧化(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产业转型,以及对未来社会生活『可持续时尚』设计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智慧化产业转型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背景。 时尚作为我们的独特特色,并不仅仅局限于服装与纺织所代表的“小时尚”,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其为“大时尚”。这是一种以人为本,对未来社会生活方式及内容进行深入探究的理念,涵盖了众多场景和领域的思考。这正是今年毕业设计题目所要重点强调之处。
谈及技术逻辑与文化基因的共生,文化始终是我们极为重视的核心内容。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强调3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可理解为人文厚度的问题,即如何在当代设计中融入中国深厚的人文底蕴;第二个维度则探讨如何在技术领域中挖掘工具与潜能。第三个维度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洞察世界变迁及其对我们的影响。这三大维度共同构成了这一主题,并有力支撑着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向。
《设计》:AI工具(如Midjourney、ChatGPT)是否已成为学生创作的重要辅助?它们如何改变设计流程与思维模式?
孙捷:人工智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回避的趋势,它已经在深切改变这个世界,所以我们的教育也在大力推进整体的综合改革,当中不仅包括人工智能,还涉及其他平台技术『数字化』等的演进。在对教育内容进行改良的过程中,我们会强调智慧化的时尚,可持续的时尚,包括智慧人居、智慧产品等,这些都跟技术有关,所以技术在这个程度上会成为我们推进下一步学科建设,乃至学院整体科研战略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支点,但我们不会为技术服务。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简单地压抑和限制其实是没有好处的,我觉得正确的引导和支持更重要。我们实践中很大程度是在引导学生如何应用人工智能工具,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而不是当成实现目的的手段。我们也在围绕创新时尚设计智造方法、智能可穿戴与先进纺织制造系统、智慧可持续社区、『可持续时尚』设计和健康产品服务等几大领域开展跨/交叉学科研究,开启设计学与东华其他相关优势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交叉学科新篇章,推动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标志性成果,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整体战略。
依恋理论下的生活旧物『数字化』再设计/设计者:谈浦嘉蕙/指导老师:吴春茂
依恋理论下的生活旧物『数字化』再设计/设计者:谈浦嘉蕙/指导老师:吴春茂
《设计》:在工业设计范畴内重新定义“时尚”,是否意味着从“穿戴时尚”转向“行为时尚”或“交互时尚”?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在未来的教学发展规划中有哪些相应举措?
孙捷:在新技术、新议题与新方法的推动下,面对复杂多元的未来,学科交叉已成为广泛共识。设计教育正逐渐演变为连接科技、人文与社会变革创新的重要枢纽。围绕学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三年行动计划”,结合东华大学谋划“十五五”重点学科建设布局以及急需专业领域布局,学院坚持以服务和引领新趋势、新经济及新生活为导向,数智化、可持续化与融合化将作为转型策略。本科阶段将推进实现“大类培养+专业方向培养+交叉融合培养”新模式;研究生阶段将以“全面交叉融合”为目标,依托原有学位类型凝练重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方向。在交叉学科背景下的新方向将引领发展趋势。未来,学院还将围绕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创新、“分层分类”培养模式创新以及“本研贯通”培养机制创新,不断推进专业优化与重塑,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时尚特色设计学院。
作为 “国际时装院校联盟(IFFTI)”创始单位和 “国际设计艺术与媒体类院校联盟(CUMULUS)”成员单位,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已与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42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开展29个不同类型的学生交流交换项目。今年6月,我率领团队赴意大利、比利时和英国进行访问,深入开展交流,以推动与10所欧洲合作院校在多维度领域的深度合作。同时,与国际一线时尚品牌Loro Piana米兰总部展开产学研人才互联的探索,为学院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注入了强劲动力。此行通过与10 所院校及国际品牌的深度互动,形成“高质量教育合作-国际产业对接-学术科研联动”的国际化发展框架,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明确以共同教育价值、共生设计理念、全局时尚发展为导向的新全球化构想,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进一步构建“全球时尚胜任力”奠定积极的基础,持续提升东华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
未来,学院致力于进一步突出国际化特色,根据育人环节合理配置资源,持续构建开放多元的一流师资团队,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鼓励项目制引领的国际联合科研和本研贯通多样化人才培养,并系统地将国际优质设计教育模式融入东华人才培养体系,以增强国际化跨学科的创新生态。同时,加强全英文研究课程建设和“双语”教学,与世界一流高校的科研方法相结合;推动国际合作院校在学科交流与交叉合作方面取得成果。
《设计》:本届毕业设计作品有哪些亮点引起您的关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设计青年对社会文化、材料创新、前沿科技、设计伦理等议题的关注在近年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学院如何培养学生从“社会痛点”中提炼设计命题的能力?
孙捷:希望在本届毕业设计作品中,最令我瞩目的亮点是学生们所展现出的设计作为交叉学科的独特魅力。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不仅深刻考虑了工业发展的需求,更对人文社会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努力借助技术为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如今,对产品的理解已然从单一的物质层面拓展至非物质领域,产品设计教学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现在的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物质产品的设计,而是广泛涉猎应用程序、交互平台等更为广泛和前沿的泛产品设计。这无疑使得许多学生获得了诸如红点奖、iF奖等国际知名设计大奖。
《设计》:请用一句话概括本届毕业设计的精神内核。您希望本届毕业生以何种姿态进入行业?他们对“设计”的理解是否呈现出代际差异?对坚持“硬核创新”的毕业生,您会推荐他们关注哪些新兴赛道?
孙捷:“志存高远,开拓创新”,我期望东华产品学子的未来能够不断超越自我,积极应对社会发展与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新挑战,把握崭新的机遇。时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他们在设计驱动的创新探索中不断扩展视野,以国家和上海的发展目标为指引,追随内心深处的向往,践行设计实践,用青春之笔绘就“新时代东华答卷”的辉煌篇章!
毕业设计作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