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刘润在2025年度演讲《进化的力量·模式大迁徙》中讲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曾经辉煌的胶卷巨头富士,在数码浪潮的冲击下并没有像柯达那样黯然退场,而是凭借其在胶卷研发过程中积累的胶原蛋白技术,成功转型进入护肤领域,打造了自己的高端『护肤品牌』。
这个故事里,最打动我的是这句话:
“胶卷从来都不是竞争力,做出胶卷的能力才是。”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我心中许久的困惑。
在这个变化加速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不都像那家胶卷公司吗?我们的工作、技能、职位,不就是那一卷卷正在过时的“胶卷”吗?
图片源自网络
我们都在害怕什么?当下的职场,弥漫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焦虑。
35岁以上的担心被年轻人取代;年轻人担心被AI淘汰;管理者担心商业模式一夜之间被颠覆;员工害怕早上一睁眼就收到裁员通知,行业担心一夜之间消失……
整个世界似乎都在恐慌。
这种恐惧如此真实,以至于我们都忘记了问自己一个根本问题:
我们到底在害怕失去什么?
是失去现在的工作?失去熟悉的技能?还是失去那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位置?
刘润的故事给了我们答案:
我们害怕的,是手中的“胶卷”不再有人需要。
但我们忽略的是,真正有价值的从来不是那些胶卷,而是我们能够“做出胶卷”的能力。
图片源自网络
从富士转型看真正的竞争力富士的转型之路,恰恰诠释了什么叫做“能力的迁移”。
在制造胶卷的过程中,富士积累了大量的胶原蛋白技术。当摄影胶卷退出历史舞台时,他们没有固执地守着日渐萎缩的市场,而是问自己:我们真正擅长的是什么?
答案不是“胶卷”,而是“处理和保护精细化学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从摄影领域迁移到护肤领域,从保护相纸延伸到保护皮肤。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你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它可以从哪里迁移到哪里?
图片源自网络
重新定义你的“胶卷”和“能力”回到我们每个人的职场生涯,我们需要清晰地分辨:
什么是我现在的“胶卷”?什么是我真正的“能力”?
如果你的答案是:“我是做会计的”,那么你很可能正在焦虑。因为基础的会计工作正在被软件替代。
但如果你说:“我擅长的是在复杂规则中建立秩序和系统”,那么你的能力就可以从会计领域迁移到流程优化、项目管理甚至产品设计。
如果你的答案是:“我是写代码的”,技术迭代可能会让你夜不能寐。
但如果你说:“我擅长的是拆解复杂问题和逻辑思考”,那么无论编程语言如何变迁,你都能快速适应。
工作从来都不是竞争力,能找到工作的能力才是。
职位从来都不是安全感,能创造价值的能力才是。
图片源自网络
三种不会过时的核心能力在富士的案例中,有几种能力完成了从胶卷到护肤品的完美迁移:
一是深度学习和理解本质的能力
富士不是简单地知道如何生产胶卷,而是深入理解了化学材料的本质特性。这种对本质的把握,让他们看到了技术的新应用场景。
在职场上,这种能力表现为不满足于表面的“怎么做”,而是持续追问“为什么”。
理解工作的本质,理解行业的本质,理解商业的本质。只有触及本质,才能在不同的领域间自如穿梭。
二是跨界连接和重组的能力
将摄影技术应用于美容领域,这需要强大的跨界思维能力。能够打破“行业筒仓”,看到不同领域间的内在联系。
在今天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不是专才,而是能够在不同领域间架起桥梁的人。你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够连接多少原本不相关的领域。
三是快速迭代和适应的能力
从胶卷到护肤品,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的试错、调整、优化。这种迭代进化的能力,在变化加速的今天尤为珍贵。
真正安全的不是找到一个不变的工作,而是培养自己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就像冲浪者,不追求静止的海面,而是培养在任何波浪中保持平衡的能力。
图片源自网络
从“拥有什么”到“能做什么”的思维转变刘润的演讲启示我们,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思维转变——从关注“我拥有什么”转向“我能做什么”。
太多人把自己的身份和价值绑定在现有的工作和职位上:
“我是总监”、“我在大公司工作过”、“我月薪XX万”。这些外在标签就是他们的“胶卷”,他们紧紧握着,生怕失去。
而真正有竞争力的人思考的是:“我擅长解决什么问题?”“我有哪些可迁移的能力?”“我如何持续更新自己的能力组合?”
这种思维转变解放了我们。
它让我们明白,即使某个具体的工作消失了,我们的能力不会消失。
即使某个行业衰落了,我们的能力可以迁移到新的领域。
图片源自网络
在这个时代如何锻造自己的“造胶卷能力”理解了“造胶卷能力”的重要性,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锻造这种能力?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至少是可以去做的,至少我自己在不断尝试:
1、保持好奇,跨领域学习
定期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和专业泡泡,接触完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技术的本质是相通的,商业的逻辑是互通的,很多创新都发生在学科的交叉点上。
2、定期进行能力盘点
每季度问自己:我最近增长了什么新能力?我现有的哪些能力得到了加强?哪些能力正在贬值?我需要学习什么来应对未来的变化?
3、在实践中迁移验证
找机会将你在某个领域的能力应用到另一个领域。如果你是优秀的演讲者,试试能否把演讲技巧迁移到写作或视频制作中;如果你擅长数据分析,看看能否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生活决策中。
4、建立问题思维而非答案思维
停止收集“正确答案”,开始培养提出好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答案会过时,好问题永远引领前进的方向。
起身,磨砺你那双“造胶卷”的手刘润演讲的标题“模式大迁徙”非常精准地描述了我们所处的时代——不仅企业和行业在迁移,个人的成长模式、能力模式、职业模式也在经历一场大迁徙。
在这场迁徙中,没有人能够带着所有的“胶卷”上路。
那些负重前行,执着于保护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人,终将被淘汰。
而真正的智者会轻装上阵,他们不带胶卷,只带那双能够制造胶卷的手和那个能够不断创新的头脑。
产品总会迭代,技术总会更新,行业总会变迁。
但那种能够持续创新、持续进化、持续适应的能力——那种“造胶卷的能力”——永远不会过时。
所以,当你再次为职场焦虑而夜不能寐时,请别再数算自己还有多少“胶卷”库存。
起身,磨砺你那双“造胶卷”的手。
只要这双手还在,只要这种能力还在,无论世界变成什么模样,你都能为自己造出一片新天地。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最确定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的能力——不是那些表层的技能,而是那种能够持续学习、持续适应、持续创造的本质能力。
毕竟,胶卷会过时,但能够创造的能力永远鲜活。
图片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