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博茨瓦纳的卡罗维矿出了个大新闻,矿工们在作业的时候,挖到了一颗特别少见的钻石一半是粉色,一半是无色,重量还达到了37.41克拉。
我之前听人聊起过双色钻石,但大多都是2克拉甚至更小的,这么大尺寸的双色钻石,还是头一回听说,真的挺让人意外的。
这颗钻石现在已经被送到美国宝石学院(GIA)在博茨瓦纳的实验室做过检测了,数据也出来了,尺寸大概是24.3毫米×16毫米×14.5毫米,而且还是没切割过的原石状态。
本来想单纯看这些数据没什么感觉,但对比一下之前的双色钻石,比如2018年南非发现的1.8克拉半蓝半白钻石,还有2025年澳大利亚那颗2.1克拉半黄半无色钻石。
就知道这颗37.41克拉的有多难得,说是“非凡发现”一点不夸张。
这颗双色钻石,罕见在哪?
先说说它的出身地卡罗维矿,这地方本来就不一般,一直以产出全球知名钻石闻名。
之前这里就挖出过重量级钻石,比如重达2488克拉的“莫茨韦迪”钻石,还有62克拉的“博伊图梅洛”粉色钻石。
我查了下,“莫茨韦迪”后来被切割成15颗大钻石,最大的那颗205克拉,2022年拍卖的时候卖了1800万美元💵;“博伊图梅洛”作为顶级鲜彩粉钻,2025年拍卖价也到了3200万美元💵。
如此看来,卡罗维矿能挖出这颗37克拉的双色钻石,好像也不是偶然,毕竟有这么多“『明星』️钻石”在前头打底。
再回到这颗新钻石本身,它的罕见不只是尺寸。
一般有色钻石的颜色,要么是因为微量元素,比如含氮会显黄色、含硼会显蓝色,要么是被辐射☢️照射过,但粉色钻石不一样。
GIA的专家说,这颗钻石的粉色部分,最初可能也是无色的,后来因为数百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发生了塑性变形,才变成了粉色;而无色部分是在更晚的时候,在稳定环境里慢慢长出来的。
这种“两阶段形成”的情况,再加上这么大的尺寸,让它在众多钻石里显得格外特别。
粉色钻石难形成?“恰到好处”是关键
说到粉色钻石的形成,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高级研究地质学家吕克・杜塞提了个“金发姑娘原则”,意思就是条件得刚刚好才行。
一开始我还不太明白,后来查了点地质知识才知道,钻石本身就形成在地球150-250公里的地幔层,需要4.5-6GPa的压力和900-1300℃的温度,已经够极端了。
而粉色钻石还得在这个基础上,再叠加一次“额外的地质力”,比如板块运动带来的挤压,让它的原子晶格发生扭曲。
但这个扭曲程度特别讲究,轻度扭曲的时候,钻石对光的折射才会呈现粉色;要是扭曲太厉害,晶格结构破坏多了,就会变成棕色。
棕色钻石数量不少,可粉色钻石在全球钻石产量里占比还不到0.0001%,这么一看,“恰到好处”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实际发生的概率是真低。
这颗双色钻石能有两个颜色区域,科学家推测,应该是粉色部分先形成,经历了地质压力的改变;无色部分则是在之后更稳定的环境里慢慢生长的。
想明白这个过程还挺费脑子的,得想象地球内部亿万年的地质变化,才能让一颗钻石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颜色,大自然的力量真是挺神奇的。
聊完了钻石的形成,再说说它的价值。
从经济角度看,2023年全球钻石市场里,1克拉顶级粉色钻石拍卖价大概在100-200万美元💵之间。
这颗钻石37.41克拉,粉色部分占了一半左右,这么算下来,潜在价值可能在2000-4000万美元💵之间,如果切割后品质能达标,价值说不定还能再涨。
当然,它的科学价值也不能忽视,通过分析钻石里包裹的地幔矿物,科学家能还原12亿到8亿年前博茨瓦纳地区的地幔温度、压力和化学成分,这对填补那个时段的地质研究空白特别有帮助。
对博茨瓦纳来说,这颗钻石的发现也能提升当地钻石的“品牌溢价”,毕竟博茨瓦纳本身就是全球第二大钻石生产国,钻石出口占GDP不少份额。
这次的发现或许能帮它从“钻石出口国”往“高端钻石加工和文化输出国”转型,这对当地经济结构优化也是件好事。
卡罗维矿能频繁挖出这么多稀有钻石,其实也离不开背后的技术支持。
这个矿场由加拿大卢卡拉钻石公司运营,公司在这投入了超5亿美元💵做勘探和设备升级。
还用了“X射线🩻荧光分选技术”,能精准识别钻石原石的化学成分和结构,避免稀有钻石在筛选的时候被漏掉。
不得不说,先进的技术加上本身优质的地质条件,才让卡罗维矿成为了“钻石宝地”。
总的来说,这颗来自博茨瓦纳的37.41克拉半粉半无色钻石,不只是一颗值钱的宝石,更像是一把解读地球深部演化的“钥匙”。
它的罕见性、形成过程里的科学奥秘,还有背后卡罗维矿的传奇经历,都让它变得特别有意义。
未来要是能对这类稀有钻石多做些研究,说不定还能让我们更了解地球的过去。
而博茨瓦纳要是能借着这次发现,进一步加强钻石产业的科研投入和产业链升级,说不定能让“地质奇迹”持续为当地发展助力,这也是件挺值得期待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