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20展出的白杉摄影作品
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已经到了第十五个年头,关于新锐的话题也许不再新鲜,但是却让人们有理由重新思考摄影的可能性。
首先,人们可以明显地发现,这样具有惊人活力的一群人,正好揭示了我们的视觉文化,以激烈对立和矛盾的方式展现在世界面前:既有本质的探索,也有反向的解释;既展现容光焕发的美丽,也展现恶俗的细节;既是腐朽的,又是崇高的。这些探索所做出的努力,包括不同的艺术方式、审美态度,既通过摄影手段,又不局限于摄影本身。
所有这些摄影人也许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如何探索和开发还未曾开垦的土地,包括目前为止没有看到过的照片,以及选择令人感到震惊的视觉姿态。图片之所以选择一种瞬间的姿态,纯粹是为了保护自己,并且通过可能的张力,留给时代更深刻的印象。在这些色彩斑的天空底下,媚态、颓废、高科技和未来主义,以及纯艺术一并向我们涌来不仅使不少人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困惑,也给所有的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悬念。
我们可以认定,不管是美丽的时尚还是严肃的人像,不管是脱去最后一层掩饰的人体还是不加任何修饰的纪实,图像的意义和意味在目击者阅读和破译的过程中不断地增长。这些图像的价值就在于其华丽的外表背后所具有的丰富性,以及其所构成的开放性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不管它们本身是否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的社会,所有的需要都服务于视觉。在这个背景下,没有什么是意味着不可理解的,一切都呈开放的状态。一切都在这里,只需观看而已。新锐摄影就是我们视觉文化多元化的时间密码,我们从他们的艺术创造中,也许可以得到从未有过的满足。
其实不得不承认,这些摄影人在对社会极端的批判中总是寄托自己的理想,只不过所表达的方式更曲折和含蓄罢了。因为从本质上说,激情和理想的丧失,无疑是摄影的悲哀。但在重建理想时,应避免在价值取向上的绝对化,因为世界的丰富和复杂决定了人在价值观上的差异,而且在许多问题上是不可能分得出高下尊卑的。所以我们在阅读这些具有超前价值的摄影作品时,可以带着疑问和思考,但是断然不可轻易地否定。因为这些观念是以深刻地、成功地表现人的主观世界为特征的,这就是其长处所在--他们镜头的使用有时也较简单,喜欢在照片中留出更大的空间,强调画面中各种复杂因素和谐共存,强调留给读者想象余地……如果巧妙地将这些有用的技巧融人富有个性的画面中,作品自然也就显得更为不同凡响。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断言:这些摄影人常常将严格的纪实转向了关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存疑惑,其作品看似漫不经心、毫无秩序,但却以严肃的责任感保持着人文精神的深度体验,并以此切人个体的生存环境,向人们提示着生命需求的合理性和精神追求的崇高感,最大限度地护卫着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同个体精神体验的联系,是对当代人特别是当代摄影文化人在特定历史经历和生存境遇中的内心体验和精神反省。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们应该有理由为他们的探索喝彩。当然,通过他们的作品重新思考摄影的可能性,可以参照美国摄影批评家韦斯顿·内夫的一段话:“新一代的严肃摄影家所共有的一个理念是,摄影对于现代艺术能否在根本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也许时间可以继续验证这一切。
TOP20展出的孙彦作品
TOP20展出的郭备华作品
TOP20展出的陈浩作品
TOP20展出的陈一丁作品
TOP20展出的朱露晗作品
TOP20展出的杨文彬作品
TOP20展出的唐立波作品
TOP20展出的占有兵作品
【关于林路】
林路,生于1956年,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主要成果是艺术摄影和摄影著作,专长于风光摄影、人体摄影和暗房特技制作。共有近百幅艺术摄影作品获奖,入选影展;出版摄影理论和技术专著120多本。1999年,2001年获得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从事摄影教学和摄影理论研究30余年,具有丰富的摄影策展经历。
本文文章选自《林路:摄影的时空碎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