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葳蕤陈风
2025长三角美好生活季热度值拉满,燃动秋日杭城。这天,我有幸作为“晚潮圈”代表,参加了潮新闻扩圈计划发布暨首批“潮圈合伙人”授牌仪式。
当走上主席台,在众多目光注视下获颁授牌的那一刻,激动之余在难以言状的心绪里过滤出了八个字:讴歌时代,感恩晚潮。
作者参加美好生活季开幕式潮圈合伙人授牌环节。合影由杭州市摄影家协会青年分会秘书长郑聪提供。
潮圈,正成为越来越多人记录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潮圈万物”理念,以兴趣社群为内核,构建起跨领域创作者参与,形成“新闻+社交+文化”的UGC融合生态,成为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创作的主要形式。
相对于以静态网页和单向传播为主的Web1.0,优势在于用户既是内容消费者也是创造者,通过技术实现动态互动与社会化共享。这一理念,不仅重塑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形态,更构建了连接个体与社会的多元价值网络。的确,只要你有好想法,潮新闻无疑将提供多角度支持。它对所有创作者张开怀抱,让大家被“看见”。
活动举办地:杭州拱墅运河体育公园。
以“潮”为符号,不仅体现地域文化,也象征融媒体时代浪潮。这是社会的进步。从煤油灯下“爬格子”和单纯纸媒年代走过来的我,见证并亲历了这一变迁和发展过程。
写作,是情感表达,也是我一生的爱好和追求。1975年,在福建海防连队当兵的我,在福州军区《前线报》刊发的第一篇稿子不是“豆腐干”,而是头版头条的要闻,主题叫做学大寨是推动连队建设的动力。一个基层连队的内容报道要上一张大军区报纸📰的头版头条,难度可想而知。后来回想起来,不是说稿子写得有多好,而是选题把握住了时代脉搏,符合当时部队整体建设的需要。
多写多练多琢磨,坚持学习时事政治,关注形势、政策和社会热点,筛选题、定主题、找话题,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摸索出了提高稿件命中率的要诀。部队火热的兵营生活成为我写作不竭的源头活水。《解放军生活》、南京军区《学术研究》拓宽了我的写作路子和视野。
1999年,我已转业在电视台工作。临近新世纪,想着以“关于电视传媒进入21世纪的政治思考”为题,写了一篇三千字的专论。稿件寄出不久,很快被中央电视台《电视研究》杂志作为10月号开篇全文刊载,并配发了天安门十里长街的压题图片。
2000年,我以卫视交流组组长兼『制片人』身份率节目组访问祖国宝岛台湾。那时两岸还未实现“三通”,我们乘坐的飞机需要转道香港。由于阻隔多年和台湾当局的错误宣传,民间互不了解,我们的行程安排也受到诸多限制。回来后,我将18天采访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生生不息两岸情”,刊登在《》海外版。之后,《》海外版百家谈、《今日霍州》经济时评、光明论坛陆续登载我写的文章。
2002年到出版社主持全盘工作后,我关注出版业的动态和发展。撰写的稿件多被《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青年报》《华夏时报》等报纸📰杂志刊登。其中“音像出版业改革发展须跳出误区”一文,获得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同时受到了各级的奖励。
多年来,除了在中央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外,我还在《浙江日报》《浙江宣传》《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羊城晚报》和《做人与处世》(吉林)等报刊杂志刊发稿件,获得过《浙江日报》优秀通讯员的称号。常常熬夜写稿子会感觉辛苦,但乐在其中。
潮圈万物,万物共生。这不禁想起我于2001年1月14日发表在《浙江日报》钱塘江副刊上的一篇1500字的杂文:“怀念狼”的思考。文章里写着这样一段话:自然界和社会该是一个巨大的“生物链”,谁也离不开谁,好像我们孩提时代经常玩的游戏那样:小孩捉公鸡,公鸡吃蜜蜂,蜜蜂刺瘌痢,瘌痢背洋枪,洋枪打老虎,老虎吃小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曾经,写完稿子誊抄清楚后,套上信封贴上邮票,再要去单位收发室或邮局投送。
如今,科技进步改变了单一的文字写作模式和邮寄方式。数以万计的创作者只需一部手机,全部搞定。比如,大家在潮新闻中,能找到专属自己的那片热爱,用丰富的文字、图片及音视频内容创作出巨大声量;在潮圈群里,创作者之间还可以互相学习交流,每天还能与编辑老师联系,答疑释惑,得到即时指导。这一多功能、跨平台的传播生态,呈现出高效、互动、个性鲜明和传播面广等特性。
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我已在晚潮发表了20万字作品,2000多幅图片,其中单篇全网最高传播量为171.5万,使我的创作被更多人“看见”。感谢晚潮,感恩编辑老师:朱笔温润,循循善导,为人师表,高山仰止,使我在白发深处,跟上了时代脚步。
潮圈万物,我心归处。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拍摄)
2025年10月27日草于西溪云心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