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1926-2022),“街头摄影之父”,1963年被世界摄影博览会的国际评委推选其为摄影史上30名最重要的摄影家。以其涵盖并融合了多元主题的摄影作品闻名,包括直率随性的街头摄影、充满动感的时尚摄影以及高对比度的抽象作品。同时,他在电影制作和绘画领域也持续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
1926年,克莱因出生于纽约市,并在此生活至1946年,直到作为盟军协助二战后重建工作的一部分被派遣至欧洲,并最终定居于此。
在巴黎,他一开始学习的是绘画和雕塑,并在著名现代主义画家费尔南·莱热的工作室工作。直到通过一场牌局赢得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后,命中注定一般,克莱因开始转向了摄影创作,并很快将他绘画和雕塑研究中的抽象形式,转化为摇晃不安的、具有阴影感和几何感的照片。
William Klein的作品
纽约,纽约
“摄影是(我)当时在巴黎摆脱抽象绘画基础教条的一种出路,”克莱因在2013年告诉Interview杂志,“我发现在暗房和放大机里,我可以对底片为所欲为。”
他花数天时间在城市中漫步,拍摄陌生人的照片,并与他们谈论他们的生活,这些照片收录在他标志性的1956年摄影集《纽约的生活是美好的:恍惚见证的狂欢》中——这部作品的名字戏仿了小报标题,将纽约的“美好生活”定义为一种集体性的精神恍惚与狂欢,在后来被英国《卫报》称为“史上最粗鲁的摄影书”。
“他描绘的那个世界在他看来是一种视觉上的发现,四分五裂,遍地污秽和裂痕。他几乎可以说是在我们文化史中的一个吉时发明了它。对克莱因而言,街道上的人们有的前途无量,有的自作聪明,有的脑满肠肥,尽管定睛之下,他们实则满怀烦恼、神经紧张,而孩子们则身陷焦虑。一种难以形容的污秽,一种不堪其重的压力,为数众多的疯子满大街漫无目的地游荡,这难道不是一个人从欧洲回到纽约的第一印象吗?”
1954年,他受《『Vogue』》艺术总监亚历山大·利伯曼之邀,开始为《『Vogue』》拍摄他的时尚专题。他将模特置于街景中——行人、车辆、摩天大楼、镜子与妆发精致、服装精美的模特,构成了近乎超现实的场景。
尽管他自嘲道,“我拍摄的照片是迄今为止在《『Vogue』》杂志上发表的最不受欢迎的照片。”但是在那个影棚风格拍摄主导的时代,克莱因将时尚摄影带上喧嚣纷杂街头的行为无疑是革命性的。
放浪形骸的现代主义者
克莱因不拘泥于技术上的精确,他的照片中常出现运动模糊、过曝或欠曝;广角镜头和不对称构图,则为他的作品营造了视觉上的张力和戏剧性。由此,他被称为“街头摄影之父”——他的理念对后来的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森山大道等一系列摄影师产生了巨大影响。
除了摄影,克莱因还涉足电影创作。他的电影作品同样带有反叛和实验的精神,其中包括纪录片和剧情片。到1960年代,在朋友克里斯·马克和阿兰·雷乃(他们同时也是巴黎左岸电影界的标志性人物)的建议下,克莱因开始制作电影。
他的第一部电影《百老汇之光》(1958年)体现了他所热爱的纽约式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喧嚣——正如他在照片中呈现的那样;电影《你是谁,波莉·马古?》(Who Are You, Polly Maggoo?)则以对时尚界的讽刺为主题。
《你是谁,波莉·马古?》海报
与布列松的“决定式时刻”理论和精美构图相反,克莱因渴望捕捉真实发生的生活,这一愿望贯穿了他的所有创作——从摄影,到电影。也因此,他的作品显得随意、怪诞几近癫狂,充满直接的、对抗性的能量。
在当今这个被『社交媒体』图像、信息碎片和视觉噪音包围的时代,克莱因的作品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先知性——他镜头下二十世纪的纽约,如今已成为全球大都市的普遍缩影。2022年,这位96岁的视觉战士在巴黎离世,留下他在今天看来已经极具冲击力的作品,提醒着我们反叛与挑战常规的力量。
作者/余青韵 编辑/柯博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