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下午,沈巍花了三个多小时,把原本有些花白的头发剪短,还染了一头亮眼的黄毛。他乐呵呵地说,这造型是照着『郭富城』的经典款来的,本来想染个闪瞎眼的金色,可惜没找到理想色号,只好先拿黄色过过瘾。等这阵黄褪了色,他还打算试试蓝的、红的,反正颜色嘛,总要一个个玩过来才够本。
这头新发色让老粉们一时有点懵,但比起他当年流浪时的不修边幅,这造型反倒显得“正常”了许多——连天王『郭富城』都顶过同款黄毛,咱们沈老师染个发算什么出格?说到底,这更像是对主流审美的一次乖巧靠拢,而非叛逆。
其实,沈巍折腾头发背后,藏着他最近反复强调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他坚信自己骨子里流淌着知识分子的纯粹血液——干净、天真、深情,不容置疑。这份自我认知的觉醒,跟他的和县之行有关。最近他总提起那次行程中一个小小的不愉快:明明是按约出席活动,却因为戴了顶“争议帽子”被指指点点。
他在不同场合都较真地辩解:“我这么个一心追求正义和真理的人,怎么就成有争议的了?想不通。”“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要的不过是一份尊重——尊重我是个怀着正义做事的人,不是来干坏事的。现在倒好,莫名其妙成了争议人物……以后谁再邀请我,我得理直气壮问清楚:怎么就叫有争议了?难道我顶着压力偷偷摸摸行动,就是去偷鸡摸狗的?非得事先嚷嚷请了个网红来?”
对他而言,“争议”根本是个伪命题。他相信自己的底色经得起推敲,人品也扛得住审视。他承认自己并非完美,但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依然能坦然面对所有目光的检视。既然本质纯正,多点少点争议又何必放在心上?
这头黄发,不过是他扔在自我认同天平上的一个小小砝码,根本动摇不了他心中那块“知识分子金字招牌”的成色。他索性在外形上再大胆一点,挑战大众审美。他明白这操作会让争议升级,但反过来,也能筛掉那些犹豫不决的邀请方——唯有愿意跨过更高门槛的人,才配得上他内心的知识分子情怀。就像三国时三顾茅庐的访客,得克服重重心理障碍,真正看重的是谋士的智慧与见识。
这么一看,沈巍染发更像是对暧昧观望者的一场蓄意考验,只为识别出真正懂他的伯乐。这样的合作者,才是他愿意携手同行的。
昨天我提过『互联网』其实挺危险的,有网友不认同,反驳道:“『互联网』门槛低是好进,但对人的道德要求反而更高?现在直播录屏乌烟瘴气,沈先生的遭遇正好说明,这世道群魔乱舞,总有脏东西在打压清流。”
『互联网』的公开透明几乎让秘密无处藏身,一举一动都被放大,风险确实不小。沈巍早就说过,越成功的人越懂得隐藏。《鬼谷子》里那句“圣人之道,在隐与匿”不是白说的,钱钟书在《管锥编》里也分析过君王们为何都爱藏踪匿影。
2019年他退网,多少跟当时还没摸透『互联网』的玩法有关。在一次次网络交锋中,他渐渐陷入被动,最终选择抽身离去。而这次复出,他显然悄悄修正了当初与网络水土不服的环节。至今,他还没露出能动摇根本的破绽。
其实只要人设的根基不动,任凭“争议”那头加多少砝码,都只会让他在热搜上蹦得更欢,却伤不到本质分毫。而他这场头发行为艺术,正是他对舆论战场的一次主动出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