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
这句经典的广告语
让钻石一度成为了
象征爱情以及结婚的必备品
但天然钻石极其昂贵的价格
却让普通人望而却步
这时候,培育钻石“横空出世”了
↓
培育钻石💎
培育钻石是在实验室高温高压环境中,人工制造出的多结晶钻石,在成分、外观、光学性质等方面与天然钻石几乎一致。
相比于天然钻石动辄数万元的高价,培育钻石一克拉一般在1000元左右。
然而
在不少电商平台和网络『直播间』里
出现了大量标价一两百元的培育钻石
这些低价培育钻石是真的吗?
目前国内培育钻石主产地为河南,而部分店铺和『直播间』虽然都号称“河南培育钻”,但发货地址却是山东或江苏,不少店铺月销量过万单。
所谓的钻石戒指💍是真的吗?
央视记者在网络上购买了两枚培育钻戒,其中一家的发货地是江苏东海县,而记者来到东海县寻找一两百元的培育钻石时,得到的却是不同的答案。
江苏东海某商户:
正常网上卖带证书的一克拉培育钻最少在1000元左右,一克拉培育钻的工费都要200多元。
当记者咨询商户,为何『直播间』销售的培育钻石不到200元,还附有鉴定证书时,不少商户隐晦地表示“不方便讲”。
江苏东海某商户:
在网上卖100多元肯定是假的,不可能是培育钻石,如果说是培育钻肯定是假的。
江苏东海某商户:
反正我们不做假证书,外面有没有假证书,不好评判。
01
部分『直播间』混淆概念
— “莫桑石”被包装成“培育钻” —
既然真正的培育钻石,一克拉的价格往往要卖到上千元。那么网上这些晶莹剔透,有着类似钻石切割工艺的产品究竟是什么?它们的鉴定证书又是怎么来的?
在江苏东海,不少店铺都在销售“莫桑石”首饰。
“莫桑石”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碳化硅晶体,和钻石成分并不同。由于硬度和色泽接近钻石,莫桑石被切割成了类似钻石的57面体,并广泛用于制作戒指💍或项链等饰品。
商户坦言,为了提升销量,线下往往会称它为“莫桑钻”。
商户称,这些批发价在60元上下的银戒托莫桑石戒指💍,在不少『直播间』被包装成“培育钻石”售卖。
经过深入调查发现,除了莫桑石,许多『直播间』还会用成本更低的“合成立方氧化锆”来冒充培育钻石。
广西梧州是全球最大的合成立方氧化锆加工基地。在当地的珠宝市场里,主要销售的是按照钻石切割工艺加工的合成立方氧化锆,品质较低的一克拉只要0.5元。
部分商户还明目张胆表示无需将产品送去鉴定机构,他们自己就能制作鉴定证书。不仅如此,他们还能将假证书编号用激光打在产品腰围上,塑造出钻石的特别标识——腰码。而在网络平台上,各类打着“国家实验室认可”“国家计量认证”等权威标识的证书也仅需几元就能买到。
02
低价“培育钻石”实为“合成锆石”
— 纯银戒托并不纯 —
在浙江杭州黄金珠宝饰品质量检验中心,工作人员将记者在『直播间』内购买的两枚单价在150元的号称是培育钻石的戒指💍进行了检测。
浙江黄金珠宝饰品质检中心主任
严雪俊:
我们通过检测,可以判断出这两个戒指💍的成分都是合成立方氧化锆。
不仅如此,商户宣称的925纯银戒托,经过检测后发现,其中一枚戒托是成本仅为几元的铜合金镀银,而另一枚戒托,则是容易导致佩戴者『皮肤过敏』的镍合金,完全不含银。
这两枚戒指💍的生产成本都不到3元,属于较为劣质的仿品。
冒充培育钻石的
既有20元一克拉的莫桑石
也有0.5元一克拉的
合成立方氧化锆
消费者应当如何区分、购买?
消费者可以通过放大镜,看珠宝表面的切面是否对称来检验。
虽然部分『直播间』附送的假鉴定证书有二维码,但用手机扫码后通向的往往是山寨的鉴定机构网站。消费者在购买培育钻石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01
看商家、商品是否正规
查验商家、『直播间』等主体信息,优先选购正规商家和知名品牌的培育钻石。
02
看价格
拒绝购买价格过低的“钻石”。一克拉带检测分级证书的高品质培育钻石上千元甚至更高,如果价格过低则很有可能是其他材质仿冒的。
03
多渠道查验证书
对于网购钻石附带的证书,消费者要通过证书上的官方联系电话、官网查询入口等渠道核对证书的真实性,以及出具证书的机构是否真实存在且具有检验检测资质,切勿轻信单一的二维码查询方式。
通过以上方式仍不能自行判断的,也可送去具备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如果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又该如何维权?
选择正规的购买渠道是规避消费风险的第一道防线,网购钻石应遵循“平台选大、商家选优、资质选全”原则,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大型电商平台,避免在无资质审核的小众平台、社交软件下单,切勿被不良商家诱导脱离电商平台而进行私下交易。对“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售后概不负责”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要敢于说“不”。同时,务必留存完整的交易凭证,包括聊天记录、订单详情、发票单据等。
如发生消费纠纷,商家拒不配合的,可向电商平台投诉举报,也可拨打12345或12315热线进行投诉举报,维护自身权益。
普法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四十条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到一定数额,可能面临罚金、拘役或有期徒刑等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