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都在提倡多元审美。迪士尼甚至将白雪公主的形象改成了黑人女孩,但结果却是票房惨淡。国内的情况更为极端,“多元审美”在某些地方变得像是“卖奖审美”的幌子,这种泛滥的趋势让人不禁怀疑其背后的动机。这个“遮羞布”已被滥用得过于频繁。
不得不承认,审美本应是多元的。T台上,当然可以展示丰盈的身材和成熟的风韵,但前提是规则应该明确、公平。然而,林文瑢在被冠以“冠军”之名时,许多网友提出了质疑:她的美到底在哪里?评分标准为何始终未曾公开?为什么选手与赞助商之间的关系如此模糊不清?

当出现错误时,相关方面只用一句轻描淡写的“工作人员失误”来搪塞,这根本掩盖不了其中可能的利益输送。而真正的多元审美,应该是公开透明的——应当披露评委会成员名单、量化的评分标准、以及赞助商的具体责任清单,而不是用所谓的“包容”口号掩盖背后的内定交易。
选美赛事不应沦为某些人刷资历、捞资源的工具。所谓的“打破传统审美”,不过是那些已经在利益链条上占据高位者的虚伪口号。不能将选美当作私人定制的名利场,游戏规则必须在阳光下公开透明。
从辽宁到广东,公众所渴望的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冠军,而是一整套能够经得起阳光暴晒的规则。如果一个赛事的获奖者身份随时可以“动态调整”,评分记录像国家机密一样难以获取,那么这与诈骗又有何不同?
我不禁担心,下一次新闻爆出,可能会是“冠军是赞助商二姨”的惊人内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