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空气干燥,人体抵抗力容易下降。加上开学后人群聚集增多,使得秋季成为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了解秋季常见传染病的类型、传播特点及科学预防方法,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呼吸道传染病在人群聚集处易传播。流感是秋季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由流感病毒引起,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咳嗽等症状,传染性强,可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普通感冒在秋季也较为多发,症状相对较轻,但同样会影响日常生活。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在学校等集体场所也易出现聚集性病例,需格外警惕。
消化道传染病的关键在于饮食卫生。秋季气温变化大,食物易变质,诺如病毒感染、细菌性痢疾等消化道传染病进入高发期。诺如病毒感染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传染性极强,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接触传播;细菌性痢疾则由痢疾杆菌引起,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主要通过不洁饮食传播。
部分地区秋季蚊虫仍较为活跃,登革热、乙脑等虫媒传染病存在传播风险。登革热由伊蚊传播,症状有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乙脑则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严重时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儿童是易感人群。虽然秋季虫媒传染病发病率相对夏季有所下降,但仍需做好防蚊措施。
秋季空气干燥,呼吸道黏膜易受损,抵抗力下降,为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入侵创造了条件。同时,气温逐渐降低,人们户外活动减少,室内通风不足,导致病原体在空气中浓度升高,增加了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风险。秋季开学后,学生集中在学校,教室、宿舍等场所人员密集,一旦出现传染病患者,病原体易通过飞沫、接触等方式快速传播,引发聚集性病例。此外,秋季各类活动增多,人员流动频繁,也为传染病的跨区域传播提供了可能。秋季昼夜温差大,人体易受凉,导致免疫力暂时下降。从夏季到秋季,身体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此期间免疫系统功能相对薄弱,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增加了感染传染病的概率。
12全文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