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抑郁症通常不能自愈,需要及时干预。抑郁症可能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学业压力、社交障碍、脑化学物质失衡等因素有关,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食欲改变、睡眠障碍等症状。建议家长尽早带孩子就医评估。
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的儿童患病概率较高,这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等遗传机制相关。这类情况需通过心理评估量表筛查,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干预。药物如盐酸氟西汀分散片、氢溴酸西酞普兰片、马来酸氟伏沙明片等需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父母离异、家庭暴力或过度苛责等不良环境易引发儿童抑郁情绪。建议家长改善沟通方式,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必要时进行家庭治疗。可配合正念训练缓解焦虑,避免自行使用镇静类药物。
长期课业负担过重会导致儿童持续应激状态,出现头痛、腹痛等躯体化症状。家长需调整期望值,帮助孩子制定合理学习计划,学校可提供心理辅导。若伴随严重焦虑,医生可能建议短期使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
被同伴孤立或校园欺凌的儿童易产生无助感,表现为拒绝上学、自我否定。需通过社交技能训练逐步改善,家长应主动与学校沟通消除欺凌因素。合并创伤后应激障碍时,医生可能开具盐酸舍曲林胶囊。
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失调会导致持续性抑郁,需经脑电图、激素检测等确诊。除心理治疗外,医生可能根据病情使用米氮平片等调节神经递质药物,严禁自行调整剂量。
家长需每日观察孩子情绪行为变化,保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避免将电子设备作为情绪安抚工具,鼓励通过绘画、运动等方式表达感受。若发现自伤倾向或自杀念头,须立即送往精神专科医院。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治疗周期通常需要6-12个月,擅自中断可能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