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正常体温范围大约在36~37.2摄氏度之间,若测得体温为34摄氏度,则被视为低温症,这表明身体的体温调节出现了异常。这种情况可能是测量方法不当导致的误读,也可能是身体确实存在健康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当体温低于35摄氏度时,就被定义为低体温状态。
造成测量体温偏低的原因多样,包括测量时未正确放置仪器、测量环境温度过低或湿润等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则可能涉及心血管疾病、气血虚弱、贫血、药物作用、饥饿及寒冷等。面对低体温情况,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低体温症,尤其是当体温降至34℃,主要是由于在寒冷环境中身体产热不足或热量散失过多引起,常见于户外活动者。若在寒冷、大风及空旷环境中长时间活动后,未能及时更换衣物或补充能量,个体可能会经历颤抖、言语不清、站立不稳及皮肤苍白等初期低体温症状。若不及时采取如避风取暖、更换干燥衣物及摄入高热量食物等急救措施,症状会恶化,甚至可能导致心率和呼吸减缓,体温若继续下降至32℃以下,将极大地增加死亡风险。因此,遇到体温34℃的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
人体体温可通过口腔、腋下和直肠三个部位测量,其中口腔温度通常最高,正常范围约为36.4-37.4度。腋下测量较为普遍,需确保测量前擦干汗液,以免影响结果。正确的腋温测量应持续约5分钟,正常值在36-37度之间,34度远低于此范围,除测量错误外,可能提示实际体温异常。建议采用正确方式重新测量确认。
低体温症患者往往体质偏寒,体温调节和免疫功能较弱,尤其老年人和婴幼儿对温度变化不够敏感,容易在寒冷环境中失去过多热量。预防低体温症,关键在于提供温暖的生活环境、穿着保暖衣物并使用舒适的床上用品,以增强个人的保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