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结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液治疗、抗生素治疗、止泻药物和解痉药物等方式治疗。这种疾病通常由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免疫异常或缺血等因素引起。
在急性期,患者需要禁食或采用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和蒸蛋等易消化的食物。症状缓解后可逐步过渡到低渣半流质饮食。应避免摄入高纤维、高脂肪、辛辣刺激及乳制品,并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减轻肠道负担。
腹泻严重时,需口服补液盐以预防脱水。重度脱水者则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补液量根据脱水程度调整,同时注意补充钾、钠等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结膜炎可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或盐酸环丙沙星片等喹诺酮类药物。对于艰难梭菌感染,医生可能会推荐甲硝唑片或万古霉素胶囊。使用抗生素时需警惕肠道菌群失调问题。
蒙脱石散可以吸附肠道毒素并保护黏膜,而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能抑制肠蠕动。但在感染性腹泻初期不宜过早使用强效止泻药,以免阻碍病原体排出。
腹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或匹维溴铵片来缓解肠痉挛。需要注意的是,青光眼和前列腺增生患者禁用抗胆碱能药物,用药期间可能出现口干等副作用。
治疗期间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腹部温暖,并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期逐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生冷食物。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脱水无改善的情况,应立即就医。慢性腹泻超过两周的患者需进行肠镜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肠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