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多数情况下无需使用抗生素,治疗以缓解症状和改善中耳通气为主。主要干预方式包括鼻腔减充血剂、咽鼓管功能训练、糖皮质激素鼻喷剂、鼓膜穿刺抽液、鼓膜置管术。
盐酸羟甲唑啉等减充血剂可缓解鼻黏膜水肿,促进咽鼓管开放。适用于合并『过敏性鼻炎』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以避免反跳性充血。
通过捏鼻鼓气法或吞咽动作改善咽鼓管功能。每日3-4次主动训练可促进中耳积液排出,尤其适合儿童患者,需持续2-4周观察效果。
布地奈德鼻喷雾剂能减轻咽鼓管周围炎症,适用于过敏性因素诱发的病例。需规律使用1-2周起效,对腺样体肥大患者效果有限。
积液持续3个月以上可考虑穿刺引流,门诊操作即可完成。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2周,约60%患者单次穿刺后症状缓解。
反复发作或听力下降明显者需手术置入通气管。置管后6-12个月多数可自行脱落,期间需避免游泳及耳道进水。
病程中建议保持鼻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避免用力擤鼻及乘坐飞机等气压变化大的活动。儿童患者需排查腺样体肥大问题,哺乳期婴儿保持45度角喂养姿势。急性期可局部热敷缓解耳闷胀感,若出现耳痛、发热等细菌感染征象需及时就医评估抗生素使用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