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启程,预示着初秋阶段的正式登场。尽管步入寒露,是否意味着酷热将彻底退场?实际上,答案并非如此肯定。寒露之后,还残留着一“伏”的余热,“秋老虎”依然徘徊,提醒人们防暑降温不可松懈。然而,自然界悄然发生着变化,展现出中午炎热、早晚凉爽的“尜尜天”现象。老话有云:“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穿上棉”,揭示了随着秋雨频至,凉意渐浓的趋势。
根据过往经验,在立秋之后,天气还会维持一段时间的热度,但这热度并不会持久。通常有“立秋后十八天地火”的说法,度过这十八天,早晚的空气开始变得清新凉快,与盛夏的酷热相比,九月上旬左右的寒露前后,气候才真正让人感到舒适宜人。不过,白天的气温有时仍会攀升至35摄氏度左右,偶尔还是能感受到夏日的余温。全面的凉爽往往要等到9月中旬。这对于农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尤为有利,多数作物均受益于这种日温差增大的环境。
至于寒露的气候特征,并不意味着秋季的气候模式已经全面展开。界定季节转换的标准在于“候平均气温”,即连续五天的平均气温低于22℃,方被视为真正踏入秋季。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此时大部分地区其实还未真正进入秋季气候模式,更不用说末伏炎热尚在立秋之后的第三天等待。尤其在南方,寒露期间仍是夏季暑热的延续,加之台风季的临近,使得气温更加闷热,中医将寒露至秋分前的这段时间称为“夏时”,反映了这段日子实质上的夏末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