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苍白、嘴唇无色、经常头晕乏力、稍微运动就气喘吁吁,这些可能是气血不足的信号。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二者相互依存,共同维持身体正常运转。气血充足时,人会精神饱满、容光焕发;一旦气血亏虚,则会影响身体健康,加速衰老。但补气血并不难,掌握一些简单方法就能轻松改善。
气血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气”可以理解为人体的能量和动力,具有推动、温煦、防御等作用;“血”则是营养物质的载体,负责滋养全身组织器官。当气血充足时,身体状态良好,精力充沛,面色红润;而气血不足时,会出现失眠多梦、手脚冰凉、月经不调等症状。导致气血不足的原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情绪波动、久病失养等。了解气血的重要性和不足的原因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饮食调理是补气血的有效方式之一。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红肉(牛肉、猪肉、羊肉)、动物肝脏(猪肝、鸡肝)、豆类(黑豆、红豆)、坚果(芝麻)和海鲜(蛏子、生蚝)都是补铁的好选择。将这些食物合理搭配到日常饮食中,如每周吃2-3次红肉,制作黑豆粥、芝麻糊等,都能补充铁元素,促进气血生成。
红枣、桂圆、枸杞、阿胶等也是传统的补气血食材。红枣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桂圆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可以将红枣、桂圆、枸杞一起泡水喝或加入粥中熬煮,阿胶可以制成阿胶糕方便食用。但需注意适量食用,以免上火。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健脾益胃的食物如山药、南瓜、小米、薏米等都有助于气血生成。山药富含淀粉酶、多酚氧化酶,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南瓜含有果胶,能保护胃黏膜;小米健脾和胃;薏米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可以将这些食材搭配制作成山药南瓜粥、小米薏米粥等,既美味又能调理脾胃。
12全文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