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双节叠加,正是赏月出游的好时节。然而,秋季气候干燥,加上旅途劳顿和饮食不规律,易引发“秋燥”症状,如口干舌燥、皮肤干涩、便秘等,还可能损伤脾胃功能。中医认为“秋主燥,燥易伤肺;脾为后天之本,喜燥恶湿”,因此双节期间需兼顾润燥与护脾。以下是一些假期防秋燥的方法,帮助人们在享受假期的同时,远离秋燥困扰,保持身心舒适。
饮食调理是防秋燥的关键。应选择滋阴润燥的食材,同时兼顾健脾养胃。可多吃白色润燥食物,如梨、银耳、百合、莲子等,中秋赏月时搭配蒸梨、银耳百合羹,既能应景又能润燥。增加富含水分的蔬果,如冬瓜、萝卜、葡萄、柚子等,补充身体水分。护脾方面,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南瓜、芡实等,避免因出游时暴饮暴食或食用过多生冷、油腻食物加重脾胃负担。适量饮用蜂蜜水(温水冲服)、麦冬茶等,帮助滋润咽喉和肠道,但需注意控制甜度,避免刺激脾胃。
作息与运动同样重要。秋季应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作息原则,双节出游时尽量避免熬夜赏月或赶路,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让身体有足够时间修复,减少秋燥对身体的损耗。运动方面,选择温和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登山等,既能欣赏秋日风景,又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肺功能。避免在正午阳光强烈时剧烈运动,防止出汗过多加重津液流失。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少量多次喝温水,避免刺激脾胃。
身心护理也不可忽视。秋燥易导致皮肤干涩、瘙痒,出游时需做好皮肤护理,随身携带温和的保湿乳液,洗脸后及时涂抹;嘴唇干燥时使用无香料的润唇膏💄💄,避免频繁舔嘴唇加重干燥。情绪方面,秋季易“悲秋”,加上出游可能出现行程紧张、拥挤等情况,易产生烦躁情绪。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情绪波动会影响脾胃功能,因此需保持心态平和,赏月时静心感受氛围,出游时合理规划行程,避免过度劳累和焦虑。可通过深呼吸、听舒缓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让身心保持『舒畅』状态,助力脾胃运化。
12全文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