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可以通过情绪持续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改变、自我否定等核心症状初步判断。通常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创伤、慢性疾病、社会环境压力等原因引起,需要结合专业心理评估确诊。
每天大部分时间感到空虚或悲伤,持续超过两周,可能伴随无端哭泣。这种情绪与日常挫折不同,具有弥散性和持久性,即使参与娱乐活动也难以缓解。典型表现包括早晨情绪恶化、对未来绝望感增强。若存在自杀念头需立即就医。
对既往热衷的活动丧失兴趣,甚至完全回避社交。患者可能停止爱好活动,回避朋友聚会,工作时效率显著下降。部分患者会出现情感麻木状态,对正向刺激缺乏反应,这种快感缺失属于抑郁症特异性症状。
表现为早醒后难以入睡,或睡眠时间超过10小时仍感疲惫。睡眠结构监测显示深睡眠减少、REM睡眠提前。部分患者伴随昼夜节律紊乱,出现夜间清醒白天嗜睡的情况,这种生物节律失调会加重情绪问题。
体重一个月内波动超过5%,可能表现为暴食或厌食。下丘脑功能紊乱导致食欲调控异常,部分患者通过进食缓解焦虑,更多人出现味觉迟钝、进食费力。营养失衡会进一步影响神经递质合成,形成恶性循环。
产生无价值感或过度自责,常伴随注意力下降、决策困难等认知症状。患者可能反复回忆微小过失,夸大自身缺点,出现"反刍思维"。严重时会出现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这类表现属于抑郁症危象。
建议记录两周内的情绪变化、睡眠饮食情况作为就诊参考,避免自行使用抗抑郁药物。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神经递质,每日接受30分钟日光照射可改善生物钟。社会支持系统对康复至关重要,可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或向信任的人倾诉。若症状影响工作学习超过一个月,应至精神心理科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专业评估。